中医名家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的生活史》里写了个笑话,说老上海有个翩翩男厨和外国女主人用洋泾浜英文论工钱和食宿,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意思是月薪20元,吃你的,住你的。陈存仁说早年间很多上海人都会说这样的洋泾浜英文,这些人多是没有正式学过英文,后来吃的又是洋行饭,给洋人打工,不得不说发音不正,文法不对拼拼凑凑的英文,洋人听懂就行。顾名思义,洋泾浜英文起源于当时的洋泾浜周边地区,不过随着上海人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洋泾浜英文存在的时间不长,1920年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洋泾浜是上海县城北面的一条小河,东引黄浦江水经八仙桥向西流。洋泾浜北通寺浜(今慈溪路、重庆北路一线)、宋家浜(今苏州河),西通北长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泾(今西藏南路),四通八达。1845年11月,洋泾浜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外滩)南一带划为英租界。1849年4月,洋泾浜南、护城河(今人民路)北划为法租界。如此一来,洋泾浜成了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上海研究资料》中对洋泾浜有详细记载,曰:“洋泾浜,为黄浦江之支流,西接周泾。英租界及法租界,先后开辟后,该浜介于两租界之间。延浜道路在英租界者称松江路,在法租界者称孔子路。浜上筑桥,以便两租界交通。至1914年,两租界当局鉴于浜水污浊,有碍卫生,且浜上架桥,于交通殊不便利,遂决定填浜筑路。是年六月十一日,开始动工,至翌年完成,即现今之爱多亚路。”爱多亚路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延安东路,东起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连接处,西迄成都北路,与延安中路相接,1950年改定今名。
不可否认,当年的洋泾浜英文在华洋沟通上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范敬宜就著文谈到过“洋泾浜”的好处:某外国主人回家,见玻璃窗打碎了,问仆人缘故,仆人很流利地用洋泾浜英文回答:“inside吱吱吱,outside喵喵喵,glass克郎当!”洋主人一听便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洋泾浜英语中的一些词也留存在我们现在的上海话中,比如把笨蛋叫“阿木林(amoron)”,把找机会说成“混腔势(chance)”,把弹簧锁叫“斯必灵(spring)”等等。
海派文化讲究融合,不过现在倒有另一种“洋泾浜”的趋势值得我们警惕。有这样一批人,走到大街上看到逛街的人多,忽然来一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和别人说话也不好好说:“请递给我一张paper。”从一句话里面挑了个paper用英文讲,可见这个家伙英文也好不到哪里去。假洋鬼子的媚气正在蔓延,嘀咕着学了半生不熟的西方文化,震于洋文之名而好为效颦,一点也没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忽然想到王水照写钱锺书访美的一件趣事:访问团一行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里的领导带着他们去瞧馆里的藏书库,边走边流露出得意之色,同行诸公也都啧啧惊叹,只有钱先生默不出声。馆中领导问钱先生觉得如何,钱锺书忍俊不止,对曰:“我也充满惊奇,惊奇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要看的书!”(文/沈琦华 图/蔡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