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傲物杜枭非:一名土郎中的地道中医梦

他是坚持每个月外出采药的中医,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医技精湛,妙手回春,却自谦为“土郎中”;他随时随地回答患者疑问,叩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身后集结了大批拥趸,有达官贵族,更多的是布衣百姓;他曾上书国家领导人,力荐医改,弘扬中医;他创建了全国首家集中医、中药、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中华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他的诊所门头上铭刻着“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是什么让众多老少妇孺对一名普通中医趋之若鹜,

是什么让一个“农民的儿子”身上凝聚了如此多的优秀品格?

让我们走近土郎中杜枭非,以及他的地道中医梦。

“ 医者仁术 惠及天下 ”

三月的龙城太原,天气忽冷忽热。在桥东街的一处古式建筑里,传出阵阵浓郁的中药味。在附近居民的印象里,这里终日大门紧闭。门楼上并没有牌匾,两侧两副对联:调阴阳顺生克应四气合五味道法自然,明虚实辨温凉知七情识六淫正则平和;妙术仁心花开杏林辉晓日,悬壶济世药生兰谷动春风。从对联的字里行间看得出这里应该是一家中医馆。

这家中医馆名叫正和堂,48岁的杜枭非是这里的主人。在省城的核心路段,用三层楼来开中医馆,大门紧闭不做宣传的,并不多见。下午两点,杜枭非躺在诊疗床上,打着呼噜。他的脚头,一名上了年纪的按摩师戴着老花镜,正在忙碌着。按摩师是杜的老朋友,摆手示意不要叫醒他,“太累了,看了一上午病人,刚睡着。”

40分钟后,老杜惊醒,一个打挺从床上蹦起来,抓起手机:上面有26个未接电话,上百条微信。其中,电话和微信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

“杜大夫,我妈妈已经清醒了,出了重症监护室……”“老杜,我爸爸的药快吃完了,近期想去山西找您,可以吗?”杜枭非起身擦了把脸,将电话一一回过去。很快,得知杜枭非今日在诊所的消息,太原周边的病人们接踵而至。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1)

2007年7月与义诊捐助者中正地产邢建民先生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米拉山夏季牧场义诊

“没办法,说是过了春分才接诊,可疾病不等人,这些老病号我不能不管。”眼前的杜枭非略显疲惫,一周前,他刚结束了长达一月的全国义诊。近十年来,杜枭非坚持每年外出义诊,西藏、青海、云南、四川、广西……他的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的省份,用老朋友的话说,“哪里缺医少药哪里穷,他就爱往哪里钻。”

杜枭非对此并不辩解。他笑着说,不去偏远苦寒之地,不知大有缺医少药之人啊,之所以风雨无阻不敢怠慢,也是要遵循“医者仁术,惠及天下”的家训。

“ 七代从医 无悔求医梦 ”

杜枭非是静乐县人,祖上七代从医。七岁时他已跟随爷爷开始学医。年幼的杜枭非学得认真,爷爷管教得更是严格。除了阅读和背诵古书经方,学习针灸时的场景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十层草纸摞在一起,用笔固定一个点位,爷爷要求杜枭非用银针刺破固定页数的草纸,多一层或者少一层,都要挨打。即便做到了精准无误,爷爷要求反复练习多次,耍心眼儿偷懒少练几次,也要挨打。爷爷对杜枭非疼爱有加,家里有好吃的总要留给他,唯独在学医这件事上,对其要求近乎苛刻。

因为根基打得扎实,在读中学期间即已俨然成了老师和同学们默认的“校医”。周围人有个头疼脑热,女同学行经腹痛不能上课,大家都愿意来求助“杜大夫”。上中学期间,杜枭非身上背着银针,一有空就要在纸上练习针法。上课的时候,课本下有时会压着医书,即便被老师骂“不务正业”,他也从未中断过学习。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2)

图为25岁的脑外伤患者郑某,继发心脏骤停,成了植物人。因行动不便,杜大夫在车上接诊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青春期的杜枭非喜欢无线电,喜欢摆弄收音机、组装电视机、鼓捣各种机器,只是,从小在父辈面前立下了“要成为一名好大夫”的志向,这个心愿如烙印一般,刻在杜枭非心板上,挥之不去。

1991年,23岁的杜枭非揣着借来的100元钱来到太原市,买了针灸的针具,在给大姐和三姐家的邻居们看病一个月后,积攒了1000多块钱,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名血气方刚,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的年轻人,吃了人生中第一次闭门羹。

“没有生意,没有病人,偶尔有人来,一看是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子,转脸就走了。”一心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杜枭非,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在诊所开诊的头三个月,杜枭非每天只能吃一个馒头,喝一碗稀饭。“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跑去我两个姐姐家狠狠吃一顿。”

到了第四个月,登门来求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患者们口口相传,有人提着做好的饭菜来感谢这个药到病除、收费低廉的年轻大夫。

“ 妙手回春 医术精湛 ”

2016年3月25日,春分过后的第一个接诊日。来正和堂排队挂号的人排起了长龙队。来这里看病的多是疑难杂症、肿瘤和慢性病人。杜枭非习惯让病人家属坐在一边的茶座上,病人坐在脉枕边看病。

下午4时许,一名63岁的退休老领导排了2小时的队,带着孙子来找杜枭非看病。这名6岁的孩子发烧两天,家人急成了一团。

“吃肉了吧!”杜枭非一搭脉,就板起脸来发问。“就前天吃了几口红烧肉而已。”孩子妈妈小声应答。一旁的孩子奶奶赶紧解释,“大夫啊,我家宝宝长得瘦,胃口不好,不让吃肉可不行啊……”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3)

图为梁某,82发现尿毒症患者,连续8年在杜大夫这里调养,今年已经90岁

“不要插话!”杜枭非的脸色更难看了。坐在一旁的“领导爷爷”赶紧起身,和奶奶、父母站成一排,悉心听杜大夫的“教导”。

杜枭非看病有脾气,这是远近闻名的事。如果叮嘱的事病人和家属没有做到,复诊时挨训是难免的。因为这,朋友中也有人劝过,但他有自己的道理,“就拿儿童疾病来说,看似给孩子看病,其实是给一家人看病。过度饮食、过度医疗是家人们以爱的名义给孩子套上了枷锁,我是话说的重了,但如果能让家长们记住,让孩子少遭罪,我不怕得罪人。”

62岁的车女士曾是一名肝硬化并肝腹水病人,4年前,她被疾病折磨得皮包骨头,四处求医无果,求助到杜枭非诊所。如今,已经康复的车女士只需定期来诊所复查。“你咋这么胖,不控制体重?一会儿杜大夫见了该骂你呀。”诊所的护士小心提醒着。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4)

07年7月正和堂赵宏教藏区小朋友武当赵堡太极拳

车女士说,自己退休前在太原市警务系统工作,也是个爱挑剔的人。但是几年来一直找杜大夫看病,除了其医术精湛,还有他“待人诚恳,有啥说啥。”车女士回忆,在这几年的就医经历里,不止一次亲眼见过八九十岁的老人,被儿孙们抬着进诊所,走着出去。还有,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杜枭非在开药前会交待,“我跟你说啊,这次的药里我给你开了炮山甲,我这的药可是贵,外面的便宜……”和众多患者的感受一样,车女士认为,中医大夫众多,医术精湛者已属稀缺,如杜枭非般德艺双馨的更是寥寥。他的品德就像这里的药材一样,贵重,地道,纯粹,耐得住时间的检验。

“ 弘扬中医 痴心不改 ”

来正和堂看过病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大夫怪,药材贵”。大夫的“怪”就“怪”在,每年寒暑假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诊所要闭门歇业。在此期间,杜枭非要打起背包,到全国各地采药和义诊。

即便是在太原不外出的情况下,他每周也只出诊两个半天。其余时间,恕不接诊。杜枭非的诊疗费一次30元,来看病的,必须提前电话预约。再大的官儿,也得在一楼大厅与布衣百姓一起排队。一楼通往二楼诊室的拐角处,挂着“保护隐私,依次就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提示牌。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人免收诊疗费。一篇“正和铭”正是他真实的写照:位不在高,有德可名;术不在深,积善则灵;路遥日久,明吾性情。平和思能正,宁静念乃平;谈笑皆高士,往来有白丁;无货帛之乱耳,有济世之劳心;神农断肠而不惜生,华佗求真而不畏死。其曰:天地可鉴吾心!

杜枭非坚信“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一次,一名官员在宴席上给老杜敬酒,老杜不喝,说:“怕喝上酒手指不灵,影响触诊准确”。官员邀请杜枭非席后去自己家中为家人把脉,被婉拒了。“他只想试探中医,并无诚意。”回诊所后,杜对一名深夜登门求诊的患者这样说。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5)

稚子学医每次杜大夫出诊,他的3个孩子都会在旁学习,遇到经典病例,杜大夫还会让稍大的双胞胎闺女亲自把脉

能进入正和堂售卖的中药材,多数出自原产地,均经过杜枭非常年实地走访、考察。因药材道地,售价偏高。有外行人好心提示杜枭非,“药卖的贵了,一部分客人拿着药方跑到外面抓了,你就挣不上钱。”他并不理会,“如果病人确实困难,我可以免费赠药,但我的药材绝不贱卖。”

“自古,行医不如送药,送药不如传方,传方不如教法。教法即育人也,传承之基石,发扬之关键……”农历猴年春节前夕,杜枭非以一名普通中医的身份,上书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振兴中医的几点建议,言辞恳切。

说到“育人”,老杜几度哽咽。从医几十年来,几次三番求到杜枭非门下,想要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但能耐得住寂寞,坚持下来的凤毛麟角。“我带过的最优秀的两个医科大的研究生,一个去了加拿大研究推销保健品,一个去了澳大利亚搞农场……”每每师徒相见,都会扼腕叹息。

杜枭非中年得子,4岁的儿子还不会握笔,已经熟悉了银针、三棱针的握姿。“正和堂需要后继有人振兴,中医需要后继有人,我大中华五千年国粹需要后继有人……”在诊所的茶堂,每每与朋友聊至兴起处,杜枭非都会眼眶发红,忍不住流泪。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6)

“你看,这片土地下面我种了藏红花,那边是三七,再那头就是世界濒危物种———黄牡丹……”3月中旬,在太原市西山上的正和堂中华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杜枭非像稚童一样,憨笑着,奔跑着,为来访者介绍产业园的远景规划。

这片占地两千亩,耗时5年打造的产业园,由杜枭非独资创建,将于2018年落成。它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集一禅修、两中心、三馆、四基地于一体的中医药综合文化产业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消散傲物的杜枭非,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俯首耕种着。他的身后,是刚过惊蛰的一片松软的黄土地。一场及时的春雨落下,杜枭非凝神倾听着,他知道,此刻,埋藏在地下的上百种中药材种子,已经汲取了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它们蓄势待发,等待阳光播撒,等待新一轮的破土、发芽。

特约撰稿 王方

杜枭非医生出诊安排:周五和周六的下午 桥东街太原市正和堂中医医院

预约电话:0351-4366000(外地患者提前2天预约,本地患者提前1天预约)

名医简介

杜枭非,男,汉族,1966年8月生于山西静乐,自幼随祖父事医,十七岁即入杏林单独行医。1990年12月年被当地卫生局破格聘用为中医师,并于1992年核发乡村卫生人员技术资格职称证。1995年12月考取中医师任职资格。1999年5月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并由山西省卫生厅核发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年12月获得中医主治医师任职资格。2000年1月获得医师执业证书。2011年4月,由山西省红十字会核发紧急情况现场救援资格证书。

杜枭非于1991年,在太原市开设杜枭非中医诊所,创建品牌字号“正和堂”;于 2013年4月,在太原市创建山西正和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于2015年12月,在山西正和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内创建山西正和九生中医药有限公司和太原市正和堂中医医院。

道家呼吸吐纳训练(消散傲物杜枭非)(7)

2006年7月,于拉萨大昭寺为土登仁钦活佛诊脉,土登仁钦活佛时年87岁,当时下肢瘫痪

杜枭非为全科中医大夫,尤其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病妇儿诸症,行医至今,已历三十余年,患者遍及世界各地,社会口碑良好。多年来经常组织参与民间医疗救助活动,每年至少两次与志愿者免费为贫困偏远山区群众义诊送药,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群众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尊重。同时经常参与各种重大疾病会诊,深受患者及主管部门的喜爱和好评。杜枭非中医诊所,多次获得“优秀诊所奖”,其本人于2014年获得由太原市卫生局授予的“迎泽区名中医”荣誉称号,

杜枭非先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医德,重视养生,将“以人为本,济世活人”作为终生事业。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的收集,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及时记录验证,正在编著《杏林拾遗》,并已完成《坐骨神经疼针药合治法》,《气血流注与穴位开阖》两项著述。至今有七项疑难病中医治疗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其中“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综合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已于2011年3月23日顺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证号:ZL200910080834.7。

杜枭非先生于1995年至2000年担任太原市青联委员,1997年至2003年担任太原市杏花岭区政协委员,并于2012年获得省人大代表提名,现任静乐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浓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令人耳熟能详的扁鹊诊晋文公之疾;西汉河东女医义妁悬壶济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隋唐以来,山西人形成了独特的“儒医现象“;明清时期,以傅青主为代表的名家大师独领风骚。

到了近现代,山西的中医药事业日益繁荣昌盛,名医辈出,诸如韩玉辉、白清佐、萧通吾、李翰卿、刘绍武都在漫长的中医历史上留下了晋医的足迹。

目前,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山西省中医学会、山西省中西医学会,山西省针灸学会主办,山西市场导报协办的“寻找山西名中医”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该活动主要对山西省内的中医文化和代表人物进行整理和报道,在《健康周刊》以专栏的形式加以呈现,以飨读者。愿我们携手共进,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瑰宝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