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将于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正式对观众免费开放。展览首次通过116件成都博物馆馆藏精品,全面梳理了四川地区的传统木雕造像。展品主题涉及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以及祖先像等。14日下午,成博还将特别邀请到策展人、青年作家萧易带领部分观众进行现场讲解,全面释读展览,一览蜀中“百仙”。
说起木雕造像,人们可能并不像对敦煌莫高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一样熟悉。事实上,许多木雕题材在石窟中也能看到,可见木雕与石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从清代开始,木雕以其轻巧的材质和体积,让百姓们能够将神佛先祖请进祠堂、家中供奉,逐渐在四川地区流行。木雕造像多了一丝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冀,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也是日日夜夜一岁一年从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民间工艺。
展览海报
展出:将展出27尊观音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27尊观音造像,南海观音、送子观音、牛王观音……件件不同,面相或庄严或慈悲,衣纹或精美或细腻,哪怕是历经时光风霜,起伏间也依稀可见刀工精湛。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念弥陀,户户拜观音”,显示出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信仰的流行。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数目最多的便是观音像。佛教从印度传入以来,在不断的中国化、世俗化中,成为“美丽”与“慈悲”的象征。
观音造像眉如小月,眼似双星,身材修长,预展时被观众赞叹为“东方维纳斯”。而怀抱幼子的送子观音,似乎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神圣,多了一份慈祥与温情,常常成为女性倾诉心事的菩萨。
展览海报
关帝:“从凡人到神仙”
四川是道教发源地,东汉年间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二十四治(即二十四个传教点)。唐宋年间,蜀中道徒众多,宫苑林立,以道教神仙为原型的石窟也大为盛行,安岳玄妙观,丹棱龙鹄山,仁寿坛神岩,大足石门山、南山等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东岳大帝等造像频频出现。
时至清代,道教逐渐在庙堂失势,转而走向了民间。关羽、孙思邈等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经历“从凡人到神仙”的神化过程,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承受民众心愿,享受香火供奉。时至清代,道教的谱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诸如财神、药王、关公、土地等逐渐流行,这些“实用性”更强的神祇,迅速占据了道教造像的主流,求财富,求子嗣,求健康,求婚姻,求丰收,求雨水,道教与老百姓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
在这其中,若论及最深入人心的道教神灵,关帝或许当仁不让。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因其忠勇被一步步神化,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尊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由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为“勇武”“忠义”的化身,其神化之路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神关系的典型。
展览海报
原创:唤醒沉睡藏品
四川清代木雕题材庞杂,数目众多,“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既是首次对其进行的全面梳理,也是成都博物馆首次全部采用馆藏文物策划的原创性展览。展览特邀历史文化类青年作家萧易作为策展人,与成都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共同策划,以文化的视角对馆藏历史文物进行解读,本次展览可谓严格意义上的为业界所追求和倡导的原创展。(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谢礼恒
编辑 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