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俄罗斯军事专家在军事杂志上指出俄军装备的“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在面对小型低速目标时相当“无能”。该作者指出,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仅依靠“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根本无法探测到小型低速飞行目标,尤其是令人头疼的无人机。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铠甲”经常发生误报,把从俄军基地上空飞过的鸟类误认为飞行器。
此外,在实战中“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的表现也十分令人失望。在2018年7月的无人机袭击俄军基地的防空作战中,“道尔”野战防空系统发射了5枚导弹,击落了4架无人机;“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发射了13枚导弹,仅击落了3架。据统计,在2018年4月到10月间,俄军部署在叙利亚的“道尔”防空系统击落各型空中目标80个,作战效率为80%;而“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仅有19%。从数据上看,“铠甲”确实不如“道尔”防空系统。不过,这两种防空系统执行的任务是有区别的。“道尔”防空系统是前沿部署型防空系统,主要跟随野战部队执行防空任务,具备边走边打的能力。而“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则是固定部署在军事基地周边,与S-400、S-300等中远程防空系统形成防空体系。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如此底下呢?
要知道,“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是在“通古斯塔”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套“铠甲”系统于1994年研制成功,1995年8月首次公开亮相。与“通古斯卡”相比,“铠甲”防空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导弹性能,扩大导弹拦截杀伤区域,增加导弹配置数量来提高作战效率。然而,那时的“铠甲”系统就已经为后续的“遗传病”埋下了祸根。经过一系列试验,俄军发现了“铠甲”防空系统的多个缺陷,比如:
一,不能实现“边走边打”的作战需求,只能在静止状态下,其装备的武器才能有效命中目标;二,防空导弹命中率较低,尤其是对小型目标,防空演习时对于加挂了角反射器的气球、降落伞等目标都无法达到理想命中概率,拦截12公里外的精确制导弹药能力;三,高炮射速偏低,使用弹种杀伤力不足,不能有效对付低空高机动目标。
由于“铠甲”系统的缺陷,加上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俄军很快就对其失去了兴趣,使其无法列装部队。幸运的是,阿联酋对“铠甲”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准备采购,但要求大幅增加整套系统的性能。2000年5月,“铠甲”系统的研制方图拉仪表设计局与阿联酋签订了50套“铠甲”防空系统的合同。为此,图拉仪表设计局对“铠甲”系统进行了升级。由于图拉仪表设计局在技术、资金上的困难,“此次武器升级是俄罗斯第一种由海外资金自主完成的武器系统。可是升级后的“铠甲”被称为被称为“铠甲-S1”防空系统。但是,其跟踪雷达的性能一直不能满足战术需求。为此,首批“铠甲”直至2006年才被交付。不久之后,升级版的“铠甲-S1”就被俄军采购。
订单虽然有了,但是“铠甲”系统的缺陷居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无人机满天飞的今天,这种缺陷将被无限放大。虽然,如今俄军使用的已经是再度升级的“铠甲-S2”系统。该系统已具备了“边走边打”的能力,但其防空导弹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铠甲”系统的雷达问题依然存在,其目标搜索虽然能够自动进行空间扫描、自动探测和识别各种目标的类型、国籍等,但该雷达仅能对雷达反射面积2平米上的目标有效识别并自动跟踪。而其跟踪雷达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接收防空导弹的无线电应答器信号,以测量导弹三维坐标,另一部分则被用于测定目标位置,该雷达同时只能对三个目标进行跟踪,并保障对其中一个目标实施2枚导弹的齐射。也就是说,“铠甲”防空系统对于小型目标的发现和锁定十分困难,即使发现并锁定,由于导弹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命中。
因此,“铠甲”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被俄罗斯专家撰文大骂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总体上说“铠甲”真的是一款设计思想比较老旧的防空系统了。
(本文为中华网军事原创,作者张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