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皇帝,要是根据其守护国家的方式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这么三类,进可攻退可守者为最佳,比如汉高祖刘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可进攻却不能守者为其次,比如朱元璋以及成吉思汗等人,能守住江山却不能进攻者为最次,比如三国时期的刘禅或者清朝末年的那些皇帝。

为何这样分类呢?我想当我们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之后,就会有一些明白,比如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禅,了解一下他是怎么守江山的。有人说在刘禅失去蜀汉之后,被司马昭关在洛阳,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让人想起就潸然泪下,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有刘禅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1)


刘禅的无为而治

刘禅17岁的时候,自己父亲刘备就已经撒手人寰,把刘禅交给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成为刘禅的相父,在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十几年期间,刘禅一直都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两人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争执,刘禅自己说诸葛亮主管军事和政治,自己只负责祭祀即可。

换言之,就是说刘禅是负责做名义上的皇帝,把面子工程做好,而诸葛亮则是实权的掌握者,刘禅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外一方面是只有这样安排,才能减少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当然,诸葛亮对刘禅也比较愚忠,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处理,大事小事,全部自己去处理,很少留给刘禅去处理,刘禅只需要做好皇帝就行,其余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一直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忽然十几年后诸葛亮一命呜呼,刘禅一下子有些慌了。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2)

诸葛亮死后,刘禅发现,自己想要带兵打仗,没有任何水平,治理国家,似乎还是有些难度,他为了能够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战争,少让天下生灵涂炭,这一点是刘禅最伟大的地方。

得益于这个信念,刘禅在位四十多年,几乎没有杀过什么大臣,也没有严重处理过谁,并且对待蜀国的百姓,也比较仁慈,没有严厉的税收和剥削,也不忍心轻易发动战争,这是很不错的。

可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导致刘禅的蜀国都变得软弱起来,在刘禅后期,蜀国的武将得不到重用,反而使太监黄皓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姜维被黄皓威胁,十分无奈,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不太平的三国,总有很多人对蜀国虎视眈眈,最为明显的就是司马昭。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3)

司马昭家族窃取了曹操家族的胜利果实,接过魏国的大旗,在实力上,一直以来都比蜀国要强一些,所以司马昭打算把蜀国占为己有,从而叫邓艾发起进攻,直逼蜀汉要地成都。当时姜维在其他地方作战,邓艾突袭成都,一时间刘禅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选择交上玉玺投降。

其实这个时候刘禅身边尚且有十万多的军队可以和邓艾作战,支持到姜维过来支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刘禅觉得这样一来,战争会对蜀国百姓造成严重影响,自己反正也打不过司马昭,还不如投降,避免蜀国百姓遭遇危险。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地区的形势,没有把刘禅弄走,还是让刘禅留在成都,当时姜维得知刘禅投降之后,一直对刘禅说,只要暂且委屈一段时间,自己一定可以重新复兴蜀汉的。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4)

姜维当时正在下一盘大棋,他打算先去投靠钟会,与钟会两人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等到邓艾被除掉之后,钟会就在蜀汉地区一家独大,到时候司马昭肯定会怀疑钟会,从而姜维又借助司马昭对钟会的怀疑,从中挑拨离间,促使钟会造反对抗司马昭,到时候自己隔岸观火,趁机偷袭司马昭,复兴蜀汉。

原本这个计划十分完美,只是中间一些环节出了问题,计划泄密,被司马昭所知,最后钟会和姜维都被司马昭处决了。两人被处决后,司马昭觉得刘禅继续留在成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就把刘禅带到洛阳。


刘禅乐不思蜀

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先对刘禅一顿痛骂,还说要杀了刘禅,把刘禅吓得够呛,幸亏当时在场的大臣好言相劝,司马昭才放过刘禅,封其为安乐公,给他好酒好肉生活,还有几百佣人服侍刘禅,虽然活动范围小了一些,但是刘禅的生活尚且还是不错的。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5)

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彻底成为亡国之君,要是自己表现不好,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所以刘禅心中很清楚,想要活命,自己就要聪明一些方可。刘禅在洛阳的行动十分小心翼翼,对司马昭也是唯唯诺诺,但凡有人劝诫刘禅复国之事,刘禅都会严词拒绝,这一点司马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刘禅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不想杀掉刘禅了。

不过司马昭还是打算最后试探刘禅一次,于是就在自己准备的宴会上,叫人专门演奏蜀汉的音乐和舞蹈,在场的蜀汉大臣,看到自己国家的舞蹈,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十分疑惑,就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来源,有了刘禅这句话,司马昭已经放松了警惕,觉得刘禅确实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必要跟他一般见识了,此时刘禅的大臣听到刘禅这样回答,就告诉刘禅,要是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回答:“吾亲人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6)

司马昭听到刘禅和大臣窃窃私语,继续问道:“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根据大臣教自己的话回答司马昭,司马昭听后觉得这明显不是刘禅所言,就问刘禅是不是别人教他说的,刘禅如实回答:“就是别人教我说的”。

至此,司马昭彻底放下对刘禅的警惕心,这样一个可爱的皇帝,司马昭完全没有必要再担心什么了,后来也就没有找刘禅麻烦,刘禅得以在洛阳一直活到64岁去世,也算是得以善终。

之所以刘禅能够在洛阳活着,就是得益于他乐不思蜀的伪装,要是没有这种大智若愚的精神,想必刘禅早就一命呜呼了,可是后人为何要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禅是一个皇帝,要是普通人像他这样大智若愚,绝对是好事情,可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肩上的责任就要重很多,并非他一个人活下去就可以,而是要背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命运才行,比起一个国家的希望与命运,自己的生命,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7)

但是为何刘禅会变成这样呢?我想这与刘禅一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最开始17岁登基时,正处于刘禅最需要学习锻炼的时间段,可惜这个时间段,诸葛亮帮助刘禅处理了所有事情,以至于刘禅没有机会锻炼,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只能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皇帝。

又因为与诸葛亮相处时自己的隐忍,练就了刘禅装疯卖傻的伪装能力,所以后来刘禅就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他对于尊严和荣誉感没有多少感觉,反而对活着更加感兴趣,要是换成普通人,这样挺好,可是对于皇帝而言,则很容易导致国破家亡,因为政权都是在枪杆子下夺来的,你如果软弱,别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欺负你,比如宋朝和清朝末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司马昭不杀刘禅的原因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8)


结语

通过刘禅的事迹,我们不难理解,作为皇帝而言,要是进可攻退可守,这个国家将会治理得越来越好,成为强大国家,从而别的国家更加不敢欺负自己,因此这样的皇帝当然是最佳的,而对于那些只会到处打仗,却不懂得治理的皇帝,虽然给外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不敢欺负你,但是你的国家内部却是一片狼藉,这样的皇帝算是其次,最差的就是只知道委曲求全的皇帝,自己实力不行,还想委曲求全,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丧权辱国,留下屈辱让后人诟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