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铁路

你会想到什么?

是列车上笑容可掬的列车员?

还是英俊帅气的高铁司机?

在我们“见不到”的地方

有许许多多的铁路职工

他们“散落”在各个角落

做着同一件事情——

让列车安全到达目的地

小编一行来到了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月山工务段月山桥隧车间管内

登上长144.84米、高86米

跨越晋豫两省的丹河铁路大桥

体验属于桥隧工的春运时间

一场小雨过后,立春后的太行山迎来了一波寒潮。2月9日7时,在月山工务段月山桥隧车间检查工区,6名桥隧工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太焦线丹河铁路大桥,对大桥进行检查养护工作。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1)

丹河铁路大桥建成于1959年,为混凝土结构,全长144.84米、高86米、跨度130米,是一座64岁的老桥。“我们桥隧工的任务就是检查养护大桥,及时发现病害并上报车间及时解决,全方位护航大桥安全。”检查完作业工具,工区工长宋剑对记者说。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2)

太焦铁路是晋煤外运大通道之一。春运期间,每天有140多趟满载电煤的5000吨重载列车从桥上通过。时间一久,列车通过带来的震动和雨水的侵蚀,会导致大桥梁体表面出现鼓包、掉块等现象,影响桥梁结构安全。为做好电煤保供工作,月山工务段加大桥梁检查维护力度。

汽车行驶在狭窄崎岖的盘山路上,颠簸了1个多小时,8时许,6名桥隧工来到了大桥旁。“上下行无车,可以跨越线路。”随着现场防护员的一声令下,职工迅速通过线路,来到登桥点,系好安全带,准备登桥。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3)

他们脚踩着钢筋焊制的台阶,手扶着两条钢筋围栏,将安全扣进行拆解、重挂,轻车熟路地爬上了作业平台,脚下便是流淌的丹河。“在大桥上行走就像在高空中走钢丝,我们都习惯了。”宋剑在狭小的空间中闪转腾挪,不时将身子探出桥体,检查外侧桥面。“我们用检查锤轻轻敲击梁体,声音清脆的话,说明梁体没问题,如果声音发闷,就是有鼓包。”宋剑介绍。他所站的高度相当于20层楼高,俯身看下去,让人心惊胆战。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4)

86米,对桥隧工而言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高度,但对于第一次站在有20层楼高露天平台的记者来说,不仅要适应加速的心跳,而且要克服双腿发抖、头晕目眩的生理反应。“小伙儿,不要紧张,我跟着你慢慢走。”走在队伍最后面的班长靳蓄良一边观察着前方,一边轻声安慰记者。

53岁的靳蓄良已经坚守大桥31年了,是工区里经验丰富的“老将”,而27岁的王继锋是班组里年纪最小的“新人”。“我第一次登桥就是靳师傅带着我,因为有老师傅的带领,所以我一点都不怕!”王继锋跨过一根最难走的立柱,扭头对记者说。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5)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上桥检查的桥隧工衣服不能穿得过厚。“冬天大桥上的气温平均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我们又是在高空中作业,常常伴有大风,还是挺冷的。”宋剑一边说一边跺了跺稍感寒凉的双脚。在两个半小时的检查过程中,每名桥隧工各司其职,有的负责用望远镜观察大桥上人员无法抵达之处,有的负责记录病害情况。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6)

职工在桥下作业期间,经常会有煤列从大桥上驶过。重载列车驶过时,那近在咫尺的鸣笛声和列车驶过大桥的隆隆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记者,这是在8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作业。

500米高空上演无绳索走钢丝(86米凌空走钢丝)(7)

丹河铁路大桥下流淌的河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桥隧工的风雨坚守。他们默默守护着太焦铁路运输畅通,重载列车鸣响的风笛仿佛是对这些桥隧工的致敬。这是对坚守的致敬,也是对奉献的致敬,更是对一代代桥隧工传承精神的致敬。

翻山越岭 无惧疾风骤雨

全力以赴只为心中的坚定

万家灯火 一方归途

离不开铁路人的默默守护

策划:韩瀚 张蕴勃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河南记者站(郑州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张蕴勃韩瀚

图片:王占军 王玮

来源: 人民铁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