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江西省文物考古队对明太祖朱元璋后人朱翊鈏及其元妃李氏英姑、继妃孙氏三人合葬的墓穴进行了发掘和处理。
在将元妃李英姑的棺材打开之后,可以发现,其尸体早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中腐烂殆尽,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
而与此同时,专家在李英姑的胸前发现了一个小布袋,和李英姑的高贵身份相比,这个布袋显得略微有些寒酸。
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布袋之后,只见其中放置的有一些纸钱灰,还有一张路引。
所谓的路引,也就相当于死者通往阴间的通行证,在李英姑的路引上,也是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李英姑的姓名、出生年月等各种信息,十分详细。
但是这样一个几百年前的路引,放在现在究竟有没有用处呢?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01 李氏墓穴,惊现路引1980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先是清理了朱翊鈏的棺材,处理完毕之后,在八月中旬,便着手开始了李氏和孙氏棺材的处理工作。
据考古专家表示,碍于李氏的尸骨已经完全腐烂,对于李氏的长相,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出,李氏的头部以及四肢分别都被白布条所包裹,好似一座木乃伊,入殓方式与常人也有着不同。
不仅如此,在白布包裹之外,更是还有着七件袍服,最上面还有着一条盖被,而在李氏尸体胸口的正上方,放置的有一个小小的布袋。
这个布袋在李氏的众多陪葬品中显得格外的普通,作为朱翊鈏的妃子,李氏在生前无疑是备受宠爱的。
在李氏的陪葬品中,包含了玉佩、凤冠等各种名贵首饰,堪称是应有尽有,豪奢至极,于是,在这种对比之下,显得李氏胸前的小布袋就更加地格格不入了。
这小布袋究竟是何物?它也是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不仅如此,小布袋经历了上百年的时光洗礼,保存的竟然还算是完整。
当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布袋打开之后,发现在其中有着一张路引和一些纸钱灰,
路引为棉纸质,在布袋的保护下,路引上面甚至没有任何泛黄的痕迹。
路引装在一个毛边的封套内,外面的封套几乎已经腐烂,但仍旧可以看出,在封套上写着一个“封”字,上面盖有红色的封印。
路引高0.69米,宽0.55米,字体是木雕版印刷,上面记载了李氏的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等各种详尽的信息。
除此之外,路引上更是有着三处道教符印,位于路引的右下方空隙处,左上角更是刻有太上老君的图像。
种种信息都表明,李氏的这个路引不过是当时的一种迷信做法,因此,很多人便认为这路引并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考古专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表示这比发掘出来的各种金银珠宝更加宝贵,其上的一些信息正是明代丧葬风俗的实物证据。
02 路引的由来
路引最早也就是出现在明朝,在随后年代的更迭中也一直被保留着,民国时期发展最为盛行。
通俗来讲,路引也就相当于是人死后通往阴间的一封介绍信,其中标注了姓名、出生年月等各种信息。
早在路引最初兴起的时候,也的确是以介绍信的形式出现。明朝时期,人们在去往外地之前,都是需要当地官府开设一张路引。
因为在整个路途中,需要经过多道的关卡,经过的外地人也就需要将路引拿给守卫查看。
而官府在开具路引的时候,往往写得也是这些信息,关卡的人员在查看没有问题之后,会在上面盖上一个印章。
于是,出远门的人一路走下来,其路引上往往有几个印章,代表了他一路途经的地方。
后来,随着不断地演变,这也就变成了人死后的路引。在人去世之后,其家属会去到当地较有名望的人家中。
请求其给去世老人写上一封路引,在他们看来,人死也就和出远门是一样的,都是要去往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并且一路上肯定也是要经过各种关卡的。
于是,当时的人们认为去世的人都是需要一封介绍他们自己的路引的,而路引也并不是如同纸钱一样,需要在下葬的时候烧掉。
到了民国时期,路引变得更加的流行,民间很多去世老人的子女,都会力所能及地找人为去世老人写上一份与众不同的路引。
正因如此,在民国时期也诞生了一大批靠写路引为生的人,但是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路引的依赖也就渐渐削弱,直到最后路引彻底从丧葬习俗中消失。
而通过李氏的路引,我们也可以得知李氏在生前应该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更是证明了在明代,道教者信奉陪葬的习俗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虽说,相比于李英姑那些奢华的陪葬品来说,路引只不过是一张寒酸的薄纸,但是在其上蕴含的各种信息却是有待考究,值得挖掘。
不得不说,这次对元妃李英姑墓穴的整理工作也是收获颇丰,不仅如此,在对朱翊鈏与李英姑的墓穴勘察期间,也是有着一个小插曲。
03 见财起意,猖狂的盗墓者其实,早在江西省文物考古队对朱翊鈏的墓穴进行挖掘之前,该墓穴就已经被盗墓者破坏了,不仅如此,该盗墓者更是加入了考古队伍,试图借此机会获取一些宝贝。
盗墓者本身对于墓穴不感兴趣,但是古墓当中丰厚的陪葬品却让他们分外眼红,古墓也是因此引起了众多盗墓者的注意。
通常,盗墓者都是趁着月黑风高之际,进入墓穴,偷走古墓中的各种珍贵的陪葬品、珠宝器皿等等。
但是却有更为大胆的盗墓者,他们竟然偷换身份,光明正大地跟随考古队一同进入到古墓中,并趁机拿走本应上交国家的各种文物。
此人叫做朱应峰,他原本是附近的一所化肥厂的员工,农民出身的他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教育。
他对文物更是一窍不通,但是鉴于朱应峰就住在朱翊鈏古墓的附近,在这一带,也是有着很多明朝时期各大诸侯的古墓。
附近的居民自然也是听说了这一消息,当然也包括朱应峰。起初,人们对于古墓并没有太大的关心。
在朱翊鈏墓地的周边也是分布的有围墙和各种各样的地面建筑,但等到了1979年,由于古物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刺激了盗墓者的不断兴起。
在这种情况之下,像朱应峰这样对文物毫不了解的人也是见财起意,加入到了盗墓行动中。
1979年12月,朱应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位于附近的朱翊鈏古墓,自此之后,心中便蠢蠢欲动,按捺不住盗墓的想法。
于是,不久之后,朱应峰便笼络了几个臭味相投的人,邀请他们与他一同走上这毫不费力就能发家致富的道路。
制定好计划之后,朱应峰一行人便来到了朱翊鈏古墓所在地,但是朱应峰他们并不是专业的盗墓者,哪懂得盗墓的技术。
于是,他们便用炸药直接炸开了古墓的墓门,他们也不理会这究竟是谁的古墓,在他们眼中就只有琳琅满目的陪葬品。
朱应峰一行人在炸开墓门之后,便更加努力地挖,他们的挖掘没有任何的技术可言,甚至是毫无章法。
朱应峰他们感觉挖得差不多了之后,便用炸药再炸了一次,这次,随着一声石头轰然倒地的声音,朱应峰一行人终于成功地进入到了墓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精致的壁画,但是这对朱应峰他们来说毫无用处,因为壁画纵使再值钱,也是带不走的。
朱应峰等人虽然是文盲,但是也知道能带走的一些金银珠宝肯定都是藏在棺材中的,于是他们便直奔棺材走去。
被金钱冲毁了头脑的朱应峰一行人,此时也顾不上害怕了,用斧头直接劈开了在墓室正中间放置的一口楠木大棺材。
然而,当他们打开棺材之后,朱应峰等人期望的各种金银首饰并没有出现,在这巨大的棺材里面,放置的只有一件龙袍。
见状,朱应峰等然也瞬间不知所措了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结果让他们不敢再继续挖掘下去。
等他们从古墓出去之后,几个人商量了一番,便直接去了当地的文物局自首并说明情况。
04 古墓发掘,意义重大
随后,收到消息的江西省文物考古队便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朱应峰他们所说的古墓,经过了解、挖掘之后,考古专家鉴定这是明太祖后人朱翊鈏以及其元妃、继妃的合葬墓。
该古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也是非常之多,其中包含了2件冠冕,604颗玉珠,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玉石、生活用品等等,琳琅满目。
古墓共分为三个墓室,每个墓室放置的都有一个棺材,为了让棺材更为长久的保存,古人在建造棺材的时候,在泥土中添加了糯米,这样一来,土质棺材甚至比水泥浇筑的还有坚固。
朱翊鈏的棺盖已经遭到了盗墓者的破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朱应峰等人没有对内部做手脚。
打开棺盖之后,考古专家看到了朱翊鈏的遗体,在遗体之下,放置的有七枚铜钱,摆放成了北斗七星的样子。
这也就意味着朱翊鈏同其他很多皇室贵族一样,也是信奉死后成仙的道理。
与此同时,朱应峰在听闻考古队已经对古墓开展挖掘整理工作之后,他仍然贼心不死,混进了考古队伍做起了帮工。
就在清理古墓中发现的各种文物珠宝的时候,朱应峰见时机已到,于是便顺手将一些珠宝藏在了自己的裤子中,准备带出去倒卖。
然而,朱应峰的行为终归是没有逃过考古专家的法眼,在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之后,考古专家及时追回了朱应峰带出去的珠宝文物。
但是碍于在那个年代,相关的法律还没有完善,朱应峰也是侥幸地逃过了一劫,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但是谁知,此后朱应峰并没有知错就改,反倒是做起了文物的倒卖生意,正所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在朱应峰等人再次盗取古墓的时候,他被有关部门逮捕,受到了迟来的应有的惩罚,毕生都将在监狱中度过。
古墓勘测、挖掘等工作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正是由于古墓中出土的这些文物,才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哪怕仅仅只是一个路引,都会受到考古专家的格外重视,更何况那些被盗墓者带走的各种更为珍贵的物件。
正所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应该只注重个人的微小利益,更应该以大局为重,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更是不能为了蝇头小利侵犯国家乃至民族的权益。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更要参与到古墓的保护工作中去,抵制盗取古墓的行为。
参考资料CNKI 《江西省明南明义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
中国考古 《江西明义宣王注意银墓出土的金银首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