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1)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有一批年过九旬的知识人,仍以“垂暮”之姿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不惧路之修远,上下而求索。(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吴敬琏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2)

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出生,南京人,祖籍江苏武进遥观(今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著有《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重启改革议程》等。

世界各国都需要创新。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促进社会制度、规则现代化的任务更重要、更紧迫,因此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创新。除了我们这些“90 后”,希望社会各界都参与推动社会创新。我们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希望。

叶嘉莹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3)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生于北京,号迦陵,土默特蒙古后裔,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

我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千年传灯,日月成诗——古典诗词传灯人叶嘉莹

江 平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4)

江平,1930年12月28日出生,浙江宁波人,法学家。1956年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称号。著有《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论》《罗马法基础》《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等。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5)

江平九十岁诞辰(虚岁),众多先生的友人、弟子等相聚在北京京仪宾馆,庆贺先生诞辰。据悉,江平先生在现场发表了三点感想(大意):

一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是只向真理低头。

三是法治天下。法治高于改革。若改革无力,法治则为底线。

江平先生九十诞辰|勇气只是来自良知

厉以宁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6)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仪征。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史。著有《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等。厉以宁因其在上世纪80年代较早提出对产权不清晰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大规模股份制改造的构想,而被经济学界冠以“厉股份”的绰号。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7)

权力加无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回忆“漏网右派”厉以宁的一段往事

许倬云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8)

许倬云,1930年7月10日生于中国福建厦门,祖籍江苏无锡,历史学家,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学贯中西,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著有《万古江河》《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

今天学术界非常显著地崇洋媚外,也非常显著地抱残守缺,这两者是相配而行的。抱残守缺又不能见全貌,所以崇洋媚外,取外面东西来填补,没有自发的精神,有聪明才智但是不敢放,不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自己的精神困扰和饥渴,这是值得担忧的事情。所以,假如改革开放真有大义而为的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放松人的思想,一定要放松资源鼓动民间的财富,也释放若干的资源,鼓励在学术界、文化界做寻找价值、重建价值的工作。

许倬云九十寿辰|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要有一个远见,超越未见

王鼎钧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9)

王鼎钧,1925年4月生,山东省苍山县兰陵人。笔名方以直,当代著名华文散文作家。他1949年去台,1978年赴美,退休后,定居纽约。王鼎钧一生淡泊名利,力求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终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销行极广,至今不衰。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我一直相信作品和作家没有道德上的关联,人格是人格,艺术水平是艺术水平。现在我知道,卑鄙的心灵不能产生有高度的作品,狭隘的心灵不能产生有广度的作品,肤浅的心灵不能产生有深度的作品,丑陋的心不能产生美感,低俗的心不能产生高级趣味,冷酷的心不能产生爱。一个作家除非太不长进,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他得“修行”。

到纽约,走访捕蝶人——散文家王鼎钧先生访问记(附珍贵视频)

聂华苓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10)

聂华苓,1925年1月11日生于武汉,1949年与家人逃到台湾,因编辑《自由中国》受白色恐怖牵连,后赴美与丈夫Paul Engle创办影响力庞大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1979年,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作家隔绝三十载,首次相见于爱荷华。白先勇、林怀民、莫言等曾是她家客厅的座上客。而她本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是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著有《桑青与桃红》《梦谷集》《百花文集》(翻译集)等

现在的人,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粪坑里的蛆,一天到晚逐臭地活着。一种是失掉人性的躯壳,只是本能地生存着,没有笑,没有泪,没有爱,也没有恨。还有一种人生活在精神境界里,用毅力和信心保护自己。物质的世界是狭小的,充满欺诈和各种利害冲突。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开拓无限乐土,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逃与困——聂华苓女士访谈录(附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

王赓武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11)

王赓武教授,1930年10月9日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祖籍江苏泰州。历史学家、教育家。1955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任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1997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在国内出版有《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等。

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人的目标几千年来始终不变。稳定,以及能否保证中国文明的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能否将中国人凝聚起来的关键。在现代,这种连贯性在对抗西方武力和现代文明冲击的时候凸显出来。那么它会复兴吗?它会怎样影响正在出现的全球话语呢?

乐黛云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12)

乐黛云,苗族,1931 年 1月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 — 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涅槃与再生 — 在多元重构中复兴》《跨文化方法论初探》等。

我一心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尽我所能为中国培养人才。我不想参与政治,总想离得越远越好。将近四十年的经验,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才智和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时机不到,个人再忧虑、再努力,以致献身,也是枉然。

杨 苡

日本80岁老人和年轻的自己说话(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13)

杨苡,1919年9月12日生于天津,先后就读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著有儿童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当我能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时,而且当然是说真话,不用假话骗人,这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白白浪费掉生命。

资先生

我本一介书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没有什么值得传世的事迹。但是,我所经历的时代却是大起大落,常有惊天动地之事,个人命运也随之沉浮。

……

实际上我退休以后从生活到思想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西谚云“人生自四十始”,我却是自六十始,甚至更晚。本来既无案牍之劳形,又无“课题”之催逼,清心寡欲,足以颐养天年。有书有琴,怡然自得。但是总是有一种戚戚于怀,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这个物欲横流、战火纷飞、杀戮手段日益升级,人性中“恶”的一面展示得淋漓尽致的世界上,人类将伊于胡底?陶醉在“崛起”的豪言壮语中的吾国吾民何处是精神的家园?身居陋室,俯仰今古,心事浩茫,对斯土斯民,乃至地球人类,难以释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出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