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又不知从何入手,强烈推荐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是一本有关心理咨询的入门读物,借助了童话书《柳林风声》中的动物形象,以蛤蟆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一本带有童话色彩的书,它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有关专业知识的内容难免缺乏系统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点云里雾里,所以本文对其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富三代,住在华丽的蛤蟆庄园,为人非常高调。他穿着时髦、打扮夸张,上身是扎眼的花呢夹克衫配上粉色的蝴蝶领结,下身是宽松的灯笼裤,身上还喷了高档的古龙香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招摇过市。他酷爱汽车,人菜瘾大,还喜欢和别人吹嘘自己的各种经历。他一向乐呵呵的,是大家的开心果。
但是某一天,他却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看起来可怜巴巴的。他的神色黯淡,衣服上沾满了油渍,灯笼裤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松松垮垮地垂落着,身上也臭烘烘的。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朋友来按门铃也不理睬。蛤蟆庄园也疏于打理,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
朋友们推测,蛤蟆可能得了抑郁症,并推荐他去苍鹭那儿做心理咨询。
蛤蟆对苍鹭说,他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一事无成。他有时会有想去做点什么的冲动,但很快情绪就低落下来,失去了做事的劲头,然后就陷入悲伤中。如此反复。
最近一次不快乐的原因与朋友有关。蛤蟆曾经做了一些蠢事,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有了一段丰富刺激的人生经历。他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冒险经历,却只换来朋友的指责,他们逼着他发誓改过自新。蛤蟆觉得很羞辱,就像小时候犯了错被父亲狠狠责骂一样。
像很多人一样,蛤蟆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父亲继承了蛤蟆先生祖父的家族酿酒企业,家里来往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父亲对蛤蟆十分严厉,要求很高。他希望蛤蟆将来能继承家族产业,但蛤蟆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在蛤蟆的印象中,父亲似乎永远都在批评自己。渐渐地,他就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错的。
母亲是一个副主教的女儿,她对丈夫十分顺从。为了讨好丈夫,她刻意收起自己慈母的一面,很少拥抱他,和他嬉笑逗闹。当蛤蟆在父亲那儿受了委屈跑去向母亲诉苦时,母亲也总会站在父亲那一边。童年时期的蛤蟆感觉很孤独,没有感受到多少爱和快乐。
但是蛤蟆很难恨父母,因为他知道他们对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也知道如今自己所住的豪宅以及富裕的生活都来自父母的恩赐。如今父母已经过世,他就更难对他们生气了。
在苍鹭的帮助下,蛤蟆学会正视了自己的愤怒,并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他能够更理性地思考一些能够激发负面情绪的想法,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学习新知。
他的精力渐渐开始充沛起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也敏锐起来,他开始重拾爱好和工作,也愿意和朋友们一起聚会。面对别人的无理要求,他不再委曲求全,能够坚持自己的意愿。
十次咨询之后,蛤蟆结束了与苍鹭的面谈,并开始了新生——他已经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
为什么朋友的帮助不能使蛤蟆走出抑郁?
当看到蛤蟆陷入悲伤忧郁时,朋友们照料和鼓励他,并告诫他要振作起来,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否则这样下去人生会非常糟糕。很显然,这样的建议虽然好心,但不能起作用,反而会让蛤蟆更加抑郁。所以,朋友的安慰并不能代替心理咨询。
像很多初次去做心理咨询的人一样,蛤蟆是在别人的要求下去的,被动地等待着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并且以为心理咨询师会像朋友一样,对他展开冗长的训诫。
所以,苍鹭一开始就让蛤蟆明白,心理咨询是为他自己做的,是他想让自己好一点而做的,而不是为了减轻朋友对他的担心,让朋友高兴。只有当他自己愿意过来时,他们才能开始咨询。
而且,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合作,需要来访者主动参与,咨询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实际咨询中,苍鹭也是一直这么做的。每次开始咨询前,他都会问蛤蟆感觉怎么样。在咨询过程中,他也会不断询问蛤蟆对自己问题的看法。
顺便说一句,意识到自己可以主动掌握一些事,本身就有助于对抗抑郁,抑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生活的无力感。
苍鹭问蛤蟆感觉怎么样,可以引导蛤蟆认识自我。在生活中,当别人问我们感觉怎么样时,我们总会敷衍地说一句“挺好的”。久而久之,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就迟钝了,很难觉察到内心真正的情绪。
其实,我们也可以常常问一问自己感觉怎么样,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当需要做决定时。如果一开始很难描述内心状态的话,可以使用“情绪温度计”。这个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是1,代表非常糟糕;最高是10,代表非常愉快;中间是5,表示不算太糟。你现在处于1-10的哪个位置呢?
很多人还关心心理咨询的效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好起来。心理咨询不能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相信每个人都会变好,如果双方一起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关键在于来访者自己。
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走向了成人自我状态作为一本科普书,作者安排苍鹭在咨询中向蛤蟆介绍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共情、移情、自证预言等,并详细介绍了三种自我状态,帮助蛤蟆更好地了解自己。它们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当我们刚出生时,只具有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等几种基本情绪。随着我们的成长,这几种情绪会逐渐发展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就好像三原色可以组成五颜六色的颜色的一样。这些行为模式就成了自我的核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当遇到特定场景时,我们就会自动激发这些行为模式,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举止。所以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是由上述几种基本情绪构成的。他们饿了会哭,渴了会叫,得到满足后才会安静。面对孩子的苦恼,父母通常会给予安抚,但有时也会例外,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伤害。孩子无法理解,也不能逃离,只能学会适应,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调整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我们此后的行为就围绕着它展开。由此,自然型儿童就发展成了适应型儿童。
如果父母挑剔严厉,为了适应他们,孩子就可能发展出顺从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 同意:照父母的话去做,同意他们的想法,不与他们争辩;
- 取悦:想要让父母满意,为自己骄傲;
- 道歉:遇到冲突优先道歉;
- 依赖: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永远都没有长大成人。
当然,孩子也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但对面掌控自己同时又给予自己关心照顾的父母,孩子觉得自己不能对他们生气,所以就会学习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比如撒泼、怄气。
有些人会把这类行为带入成年后,于是就会被人嘲笑,认为他是个失败者。
蛤蟆一开始就明显处在儿童状态中。小时候,他不敢与父母争辩,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话去做,努力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但他不知道自己取得的成就是否让父母满意,所以发展成了爱炫耀的行为,长大后在朋友们面前也是如此。由于总是受父亲指责,被逼着道歉,蛤蟆形成了遇到冲突就优先道歉的习惯,成年后与朋友们相处也总是把道歉挂嘴边。
他夸夸其谈、爱出风头,做各种出格的事,结果总是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在朋友眼里,他的行为很荒唐,总是忍不住教育他,希望他改过自新,而这无意间却重复了他父母的模式,所以蛤蟆每次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后依旧我行我素。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我们从出生起就从父母那儿接收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他们的表现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挑剔型父母”是父母自我状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类别。这类人为人挑剔,严厉,愤怒,总爱批评人。比如蛤蟆的父亲和他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如果你觉得自己并没有上面说的表现,那恐怕是你把愤怒指向了自己。也就是说,当你进行自我批判时,你就处在了父母状态。
蛤蟆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故事中,他看起来总是被指责被教育的那一个,但实际上他也有父母状态,他把这种指责指向了自己,这也是让他抑郁的一个原因。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能根据当下的情况,用知识和技能合理地处理事情,不会受脑海中父母声音的影响,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困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行为“像个大人了”。
这并不意味着成人状态比另外两种状态更重要,每种状态都是人类演化而来的,都有其生存价值。不过,只有在成人状态中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
在儿童状态中,我们只能体验到过去的情绪;在父母状态中,我们只是在重复父母的价值观。而在成人状态中,我们才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但想要进入成人状态,则要经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帮助下,渐渐达到了成人状态。
当然,短短十次心理咨询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蛤蟆先生在最后也没有完全脱离以前的模式,但是他已经能够学会让自己用成人状态来面对现实,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会做得越来越好。
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前面我们说过,蛤蟆周围总是有“挑剔型父母”,他总是被人挑剔、谴责,让自己处于弱势,显得很愚蠢,就像孩子一样弱小、可怜、无助。看起来他似乎是受害者,但实际上,这是他故意让对方这么做的,他在无意识中配合对方给自己造成了不快。
在这里,他玩了一个叫PLOM的心理游戏,意为“可怜弱小的我呀”。他总是不断强调自己过得有多惨,有多可怜,就像祥林嫂一样。在每一局游戏中,他都能胜出,成功让自己变成可怜弱小的人。但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他输了,输得很惨。
为什么他会玩这个游戏呢?因为他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也就是“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好”是人生坐标的一种。在我们生命的开始阶段,我们会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这种看法会显著影响之后的人生,也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会思考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自己好不好,别人好不好。这里的“好”和“不好”可以指任何具体的好坏。根据不同的好坏,人生坐标可以分成以下4个类别: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处在“我不好,你好”这个坐标里的人自我价值感很低,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就会玩受害者的游戏,上面的PLOM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按照自我状态来分类的话,这种人处于儿童状态。
“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常常站在权力和道德的制高点,玩一种叫NIGYYSOB的游戏,意为“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个游戏在工作场合十分常见:上司发现下属犯错后把他痛骂了一顿,小题大做,大声咆哮。事实上,他只是找了一个理由来发火,以此证明别人有多差劲,而自己多么厉害。这种人显然处于父母状态。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两种坐标的人比较常见,而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达到“我好,你也好”的状态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信自己,信他人”的信条。“我好,你也好”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选择了这个坐标,就要用态度和行为不断向别人展示出来。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
最后一次面谈时,蛤蟆觉得自己已经处在这个坐标中了,他能比过去更加顺应生活。当他和苍鹭交流时,不会觉得自己因为说了蠢话而受到苍鹭的的贬低,他能够认真思考苍鹭的话,并从中学习。
写在最后如果你已经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苍鹭在咨询过程中似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不断询问蛤蟆的感受,引导他自己去思考问题。当蛤蟆明白自己的问题根源后,他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
由此可见,人们真正害怕的,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未知。蛤蟆曾经很害怕朋友的指责,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但在了解了朋友挑剔的行为是父母状态的结果后,再面对指责已经没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能预测朋友将会说什么样的话。
觉察,就意味着改变。
#头号解忧馆##心理科普##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