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运动【注】以及运动手环的普及,每日在朋友圈晒步数或是给小伙伴步数点赞似乎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的确,各类手机计步软件的盛行,不仅使平日没有时间做有氧运动的朋友们通过记录步数来保证运动量,同时带动很多平常很少锻炼的长辈加入晒步数促健康的健步一族。送手环,送运动,送健康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运动,关注健康。

但是,很多人走进了一些运动误区,比如:一万步就够了,不必额外走更多;为了超过“目标”小伙伴运动而运动;页面显示步数达标,今日的运动量就达标了等等。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方法,让热爱健步运动的朋友们能够合理根据计步软件的提示,科学计划完成每日运动量。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1)

一、“一万步”≠一万步

“日行一万步”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健身口号,微信运动中也将一万步以上标记为黄色,而不足一万步显示为绿色,“一万步”似乎已成为衡量百姓运动的一项常规指标。很多朋友误以为只要每日步行达到一万步,即可满足健康运动量,熟知这“一万步”很有说法。

生活步数并不等于运动步数。生活步数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步行运动,比如早晨起身去洗手间,从单位门口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去吃饭去购物等或者很多从事服务行业的销售人员或服务生的每日步行等。这些步行速度偏慢,强度较低,走路姿势往往也不正确,所以以上这类步行并不是有效地或者说对健康有益的步行。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2)

很多朋友忙碌一天,一看手机发现今日步数已达一万步,就很欣慰,认为自己的日运动量达标了,其实不然。据调查显示,成年人的每日生活步数平均约2000-3000步(特殊职业者除外),也就是说我们的一万步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不可避免的生活步数,这部分步数没有起到增益健康的作用。

二、手机抖一抖,数字变化了

很多朋友认为微信运动或是其他计步软件可以精确的记录我们的步行数字,于是很在乎手机上数字的大小,有时候将几百甚至几十步的差别和体重计上数字变化一样看重。那么就让我们从手机计步器的原理方面,分析一下这些数字是如何产生的。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3)

大多数手机内置震动传感器或协助处理器,可以根据这些设备的感应运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及时间间隔来统计步数。简单说来,就是根据步行或跑步时的人体重心变化来计数的,也就是说一次震动就可被记录为一步。这么说来,一次深蹲、一次弯腰捡东西、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等引起重心变化的运动都可被我们的手机误认为迈出了一步。

据我所知,很多朋友为了能晒出漂亮的微信运动成绩单,常常通过蹦蹦跳跳或是摇动手机来“增加步数”。

可见手机计步软件的精确度并不是很高,其记录的数字只是步数的大致范围,不可以单纯地盲目相信数字来衡量我们一日的步行量。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4)

三、“为了超过你,我也是蛮拼的”

微信运动的普及,无疑调动了广大群众对于健步走的积极性,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晒成绩、拼步数。但这份运动成绩单中往往隐藏着一种隐形竞争,很多朋友为了将自己的排名靠前,尽可能的多运动刷成绩甚至以其他方法(如前文所述)增加数字提前排名,这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运动收益并不随着运动强度或运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运动风险或运动所带来的副作用反而会增加。因此,运动最重要的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尤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腰脱或关节炎等运动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朋友,选择自身实际情况所能耐受的运动量最为重要。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5)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健康成年人每日走步8000(步频步数姿势正确)最为适宜,而对于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3000-5000步已属不错。因此,在我们盲目关注微信运动排名及步数的同时,不要忘记衡量自身基础健康状况,记录适合自己的步数才最重要。

综上几点微信运动的误区,你是否中枪了呢?微信运动确实调动了大众运动的积极性,能够帮助监督、督促我们进行有规律的日常步行有氧运动,但要合理认识其功能,更要结合自身情况,抱以坦诚而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去走步。小伙伴们,让我们走起来吧!

注:微信运动是微信新版本推出的一个公众号,功能是记录你每日运动步数,可以晒运动成绩单,与好友PK运动量,查看朋友圈运动排名等。

微信运动步数第二天增加5000步(走出微信运动的误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