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1)

很多人对酱都不陌生,多数人也有过吃酱的经历,而且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样自己拿手的酱,如果仔细想的话,几乎什么都可以做酱,西瓜酱、西红柿酱、豆酱、肉酱等等,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酱的喜爱程度。

现代人对酱的感情其实源自古代,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食用酱,并且留下了无数的记录去写做酱的注意事项,写诗词去赞美或怀念。当然了,也有借着写做酱来暗有所指,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里这样写:

作豆酱恶闻雷,此欲使人急作,不能积久。

这里说豆酱越是急欲制作就越是不宜久藏,让人读着好像能生出点别的意思来,但咱们题不在此处,所以不去钻这里面暗含的意思。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2)

当然了,在古代时,很多地方都吃酱和做酱,而且都是根据当地特产做成的。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西南夷列传》中写南越的人吃的是这种酱:

南越食蒙蜀枸酱。

这里写的应该是用枸杞做的酱。假如我们去看一些古诗词就会发现,酱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这里不能说成是调料,因为古代吃酱并不是当成调料吃的,纯就是当成一种食物,或者是当成一种菜吃,简直就是无酱不欢。我们要知道古代宋朝以前,炒菜都是很少的,那主要吃什么菜?就是腌制或者是蒸煮,但这些方法做出来的菜都需要东西去调和,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样。

南北朝时,刘骏在押寒韵的《四时诗》里这样写:

堇茹供春膳,粟浆充夏餐。瓟酱调秋菜,白醝解冬寒。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说葫芦做的酱可以调秋天的菜。那么,这个酱究竟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人又都是怎么做酱的呢?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

一、关于起源

酱最初是什么做成的?其实多是用肉做的肉酱,所以古代时酱也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收录酱时这样解释的:

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

酱起源于什么时候?这个其实已经不可考,论证起来也有点困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早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酱,当时的总称是“醢”。其实这是从一种酷刑中得来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人剁成肉酱,而那时候的人弄成肉酱还不算完,还要分而食之,可能是他们发现味道还不错,所以就有了后面的做酱,这里说的都是肉酱。到了周朝时,人们开始用植物或者草木类做酱,酱的种类开始大大增加,成为贵族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美食。

明末清初时,文学家张岱《夜航船》中记载:

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4)

这里说的是商朝开国君王商汤最开始做酱,当然跟上文说的差不多,这里指的是肉酱。但我们看古籍文献时,但凡是关系到一些远古传在的东西时,古人记载的发明人总是逃不脱三皇五帝和商周开国君王。

其实任何懂得点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是牵强附会,就拿酱来说,有可能是那个时候发明的,但发明人是谁,这个真不能随便下结论。关于传说中也有说王母娘娘做酱的,当然也有说周朝周公旦做酱的,这些都无法得到考证,所以只能是传说。

笔者认为,跟远古造舟、车这些差不多,酱也不可能是一个朝代或者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更大的可能是很多代掌握厨师技巧的人慢慢总结而来的,但既然生在那个时代,普通人也不配拥有发明人的名号,只能送给当时的王。

虽然发明人不可考,但至少在商朝时就已经开始食用酱,酱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已经有差不多四千年历史。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5)

二、古人对酱的依赖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中记载:

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

《风俗通》里记载的多是稀奇古怪之事,不能当成严肃史料看,但对了解当时的风俗有着极大的参考作用。古人心目中,酱有调和食物中各种毒物的作用,所以倍受贵族们喜爱。《尔雅·释名》中解释:

酱,将也,制饮食之毒,如将之平祸乱也。

其实这里说的毒并不一定是真毒,就是能调和各种味道,所以早在周朝时,可供贵族们食用的酱种类已经非常多,并且设置的专门的官职去管这些,《周礼·天官冢宰·亨人/兽医》中记载: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啥意思呢:就是说食医掌管调和王的六种饭食、六种饮料、六种牲肉、各种美味、百十种酱类、八种珍肴。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说的仅酱类就百十种,但这里记得有些模糊不清,而在《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外饔》中记载:

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里说膳夫掌管王的饭食、饮料、牲肉、美味,以供养王、王后和太子。凡馈送王的饮食,饭用六种谷物做成,牲肉用六种牲,饮料用六种清饮料,美味用一百二十种,珍肴用八种,酱用一百二十瓮。我们看这里说的是酱一百二十瓮,足以想象当时王和贵族对酱有多依赖。

但依赖归依赖,古人也不是乱吃的,什么食物配什么酱那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不能胡乱吃,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对食物的讲究。当然了,这种讲究只存在于贵族和王之间,普通庶民是没有这些规矩的。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6)

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的《礼记·内则》中记载:

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修,蚳醢,脯羹,兔醢,糜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

我们看古人这个惜字如金劲,也许是古代的书写材料太不容易得到,所以他们是能省就省,这句话话是说在煮鸡时,加入酿酱。在煮鱼时,要加入鱼子酱。在煮鳖时,要加入酿酱。吃肉干时,配以蚁酱。吃肉羹时,配以兔肉酱。吃糜肉切片时,配以鱼肉酱。吃鱼切片时,配以芥子酱。吃生糜肉时,配以酿酱。

孔子《论语·乡党》中也说过:

不得其酱,不食。

就是说放的酱不对了,那就不吃。主要是吃个讲究!

我们在这里仍然要说一遍,酱在古代的流行,主要原因是那时候可供选择有限,人们对酱的依赖恰恰说明了那时候美食的匮乏,菜类制作方法太过单调,只好用酱去调和。那么,说了起源和依赖后,咱们就该说说古人是怎么做酱的了。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7)

三、关于制作

关于做酱,古代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东汉大尚书崔寔《四民月令》中说:

正月,可作诸酱,肉酱、清酱。四月,立夏后,铜鱼作酱。五月,可为酱。上旬楚狡切豆,中庚煮之。以碎豆作‘末都’。至六月、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作鱼酱。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8)

我们看这里说的有好几种做酱法,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做法。到了北魏末年,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作酱法第七十》中记载了几十种做酱法,有豆酱、肉酱、鱼酱、虾酱等等,咱们这里说一下他说的豆酱和肉酱做法。

豆酱做法:

用春种乌豆,春豆粒小而均,晚豆粒大而杂。于大甑中燥蒸之。气馏半日许……大率豆黄三斗,曲末一斗,黄蒸末一斗,白盐五升……十日后,每日辄一搅,三十日止。雨即盖瓮,无令水入,水入则生虫。每经雨后,辄须一搅。解后二十日堪食;然要百日始熟耳。

我们看到,这里对选豆、用盐、多少天都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当时的制酱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其实跟现在农村做黄豆酱法基本上差不多。做肉酱是这样的:

作肉酱法:牛、羊、鹿、兔、生鱼,皆得作。细锉肉一斗,好酒一斗,曲末五升,黄蒸末一升,白盐一升,曲及黄蒸,并曝干绢簁……明日周时,酱出,便熟。若酱未熟者,还覆置,更燃如初。临食,细切葱白,着麻油炒葱令熟,以和肉酱,甜美异常也。

东北酱说的什么帝王之相(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9)

一直到宋朝前,酱都是古人餐桌上必备的一道美食,宋朝以后,各种炒菜和美食出现,酱的作用一步步的降低。到了现代,酱的种类和食用人群其实还非常大,但跟古人比起来,已经完全没有了那种依赖性。酱出现于是我国远古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做法就已经完全成熟。我们说的虽然只是一种酱,但又何尝不是古人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