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相声中《文训徒》与《武训徒》是群口中“成双成对”的经典佳作。虽然从名字上看仅有一字之差,主题立意上也颇为相似,但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武训徒》演员侧重打哏出包袱,现场效果热烈火爆。一般来讲,打哏类的活演员驾驭起来也相对容易。只要能把握好“不是为了打而打”的原则底线,其他全看个人舞台经验了 。
《文训徒》则不然,这块活纯靠说逗,发托卖像逗乐观众。考验演员的语言功底和表演张力。现如今,《文训徒》这块传统活依然常演常新,很多中青年演员使这段,台下还时不时的能“炸粘子”。可这样的表演算成功的吗?如果您说算,那很有可能听了假的相声。
为什么说是假的相声?大多数青年相声演员使《文训徒》时根本没理解段子内涵或是故意曲解。仅就表演形式分析,举例不点名,对事不对人。某青年大辈儿相声演员,当年把这块活使得很响。之所以反响强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徒弟”靠装傻卖丑出包袱。靠拿“师父”抓哏的廉价包袱博取笑声,而且过分强调底包袱的伦理哏。“徒弟”在整个段子中的份量远超过了逗哏的“师父”。这样一来包袱多了,却也偏离了段子的真实内涵。
相声宗师张寿臣传给弟子的《文训徒》则是正统规矩的路数。其中田立禾、王文玉、刘学仁三位的演出版本颇具代表性。首先,从段子立意上解读,其根本在于揭示讽刺误人子弟、不懂装懂、自吹自擂的反面形象。“师父”才是突出刻画的重点,“徒弟”的露怯都是为烘托“师父”的无知而服务。反观,把“徒弟”塑造成混拙猛愣的形象无疑是带偏了主题。
田立禾等人在处理这个作品时严格按照寿老的传授使活,靠神相吸引观众,将观众带入段子情节后抖的每个包袱都没偏离主题。或许这种使活的方式过于平淡,不如“徒弟”撒狗血来的火爆,但却更见功力,这才是真正高级的表演手法。除了田、王、刘合作的这版《文训徒》外,北京高德明、王世臣、王长友的版本以及马季、赵炎、史可达的版本同样遵循的张寿臣先生使法,即绝不以徒弟装傻充楞的丑化形象扭曲段子立意。
观众都知道有句老话,“没包袱一定不是好相声,包袱太多不一定就是好相声”。一味堆砌廉价包袱,台上无节制撒狗血的表演,也从侧面印证了演员对于自身表演水平和语言塑造能力的不自信,只能用低级的手段换取看上去很美的演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