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国粹经典的戏曲戏文多是人们喜爱常常随口吟诵的,腔调悠扬婉转、词句优美灵动、寓意耐人寻味。一部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内容往往既有工词隽句,又有俚语诙谐,且兼具写意、抒情、诗化等美学特征。

戏曲也能弘扬正能量(从戏曲中汲取思想力量)(1)

晋剧和北路梆子作为本土大戏,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一带,其演出剧目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历史剧以外,多数是歌功颂德、教化淳风、鞭暴赞良的生活戏,如《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金水桥》《拜母》《画龙点睛》等。事实上,很多戏文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如晋剧《打金枝》里的唱段“劝驸马”,讲的道理就非常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因此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和谐家庭经典教材。晋剧《杨八姐游春》里,佘太君不畏皇权机智抗婚,“要彩礼”的唱词脍炙人口,不卑不亢,为观众喜闻乐见。

在众多剧种里,昆曲虽曲高和寡,但仍有很多戏文至今广为传颂,如《牡丹亭》,其词采艳丽而不繁缛,语言充满灵动之气,洋溢着诗情画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论及戏剧,京剧经典当仁不让,吼一声“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正气凛然,唱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荡气回肠,一部《锁麟囊》长短句并用道出了深刻的人世机缘,一出《珠帘寨》使得长眠应县木塔旁的后唐太祖李克用威名远扬,一段《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洞县”悲情无限,更让大槐树的故乡名扬天下。

越剧、黄梅戏之所以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大家,同样与其戏文关系重大。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黄梅戏的《天仙配》《刘巧儿》,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剧目,说起时几乎人人都能脱口唱出几句来,如“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

戏曲天空里小剧种灿若繁星,其中各具特色的戏文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戏曲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晋西北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一句悲怆的“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自清咸丰年间唱到如今,勾起过多少人为求生存而无可奈何的生离死别之情;还有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戏既能享受艺术乐趣,还能从戏文里学到知识,汲取无穷无尽的思想力量。如今,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工作、行业压力大大增加,大部分年轻人听到戏曲的第一反应就是老人喜欢的东西,与客观原因相比起来,主观上没有推陈出新,一味地当成文化遗产来保护,亦与时代不接轨。优秀的戏剧戏曲戏文之所以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是因为它们字字珠玑、饱含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邃的思想智慧、美妙的艺术灵感,既是戏剧的灵魂和翅膀,也是传播知识宣传文化的载体。如何在当今赢得市场,让受众香满梨园,是戏曲界应思考的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