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人类历史上的大旱灾,往往伴随着大饥荒如果探究旱灾背后饥荒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些人类的大灾难中,人祸的因素更甚于天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自然灾害大饥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自然灾害大饥荒(人类历史大旱灾往往出现大饥荒)

自然灾害大饥荒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人类历史上的大旱灾,往往伴随着大饥荒。如果探究旱灾背后饥荒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些人类的大灾难中,人祸的因素更甚于天灾。

1942年到1943年秋冬季节,亚洲许多地区发生了连续干旱。1943年春,南亚和东南亚多地继续干旱无雨。严酷的自然条件,加上二战的政治背景,给当时尚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东部孟加拉地区(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带来严重的饥荒,据记载,灾害共造成超过300万人死亡,酿成近代一场大悲剧。

据历史学家研究,这场灾害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据记载,死亡主要是由于饥饿以及疟疾和霍乱等疾病造成的,这些疾病由于人口流离失所、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缺乏医疗保健而恶化。历史学家给这场干旱及其诱发的饥荒标记上“人为”的标签,以此来强调饥荒是由战时的殖民政策带来并由此加剧的,英国殖民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者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场悲剧负责。

实际上,孟加拉地区一向水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几项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造成了一场灾难。首先,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当时含孟加拉地区)采取税收和土地代理人制度,由此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多年累积下来,大量自耕农变为赤贫的失地农民。

1942年冬季的干旱造成稻米收成相对较差,导致了食物供应短缺。同年,日本出兵占领了缅甸,印度从缅甸进口大米的路线也被封锁了。随后,由于担心日本军队通过缅甸及孟加拉东部边境入侵英属印度,英国军事当局启动了一项所谓“焦土”政策,摧毁了孟加拉沿海的所有船只和大米库存,并且禁止一切非英国的船只靠岸,这些措施剥夺了民众获得粮食救援和其他资源的机会,将灾难中的孟加拉地区推向了毁灭性的饥荒。

在这种严峻情势下,英国殖民政府优先考虑将粮食等物资分发给军方、政府人员和其他被认为重要的阶层。同时,由于战时船只紧缺,这造成从澳大利亚运抵印度的小麦无法及时运送到受灾地区,来减少孟加拉地区数百万饥饿者的困境。从1942年12月20日,日本对加尔各答的第一次空袭引发了粮食危机,到1943年底,饥饿、传染病、流离失所引发的死亡高达数百万人。孟加拉地区的社会结构受到饥荒的严重破坏。

1968年至1973年,非洲也遭受了严重干旱。据统计,这场灾难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了150万。

1968年至1973年,萨赫勒地区(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非洲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带状“走廊”区域)更是发生了极其罕见的连续5年的大旱。尼日尔是重灾区,庄稼几乎绝收,逾百万人饿死,但发生在尼日尔的惨剧,并不仅因为干旱,更多的是殖民统治、腐败的政府和领导者带来的人祸。

尼日尔192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尼日尔取得了国家独立,但法国殖民统治者刻意扶植少数部族领导者上台,埋下动荡的祸根。为维持统治,当地傀儡政权只能实行高压政策,并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严重依赖法国的支援,从而逐渐把尼日尔的经济推入了死胡同。尼日尔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1973年时,尼日尔由于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严重的饥荒使该国人口减少了1/4。严重人道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尼日尔获得了一些国际紧急援助资金。然而,一些政府官员勾结不法商人,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灾民的瘦弱牲畜,养肥后宰杀外销。以至于,在尼日尔全国饥荒的大背景下,当年的肉类出口量居然明显增加。旱灾带来的饥荒和统治者的极度腐败,终于在1974年导致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