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初照小轩窗,邻家玉女正梳妆。
清风漫卷红罗帐,疑是佳人入绣房。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玉女梳妆》,描写的正是一位漂亮的美人在梳妆镜前梳洗打扮的美丽样子,至今读来仍旧让人回味无穷。
女孩子爱化妆是天性,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用些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马上可以让自己的美丽提升一个档次,这是多好的事儿啊!不过呢,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个时候的姑娘喜欢化妆,古代的女孩子们把嫁给一个好夫君作为终生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当然更加看重美丽了。古代的化妆,也是姑娘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步骤之一。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说说古代姑娘们化妆的工具之一,妆粉。
嗯?古代姑娘们也上妆粉?她们也能用得起我们现在这么高级的化妆品吗?
那是当然的了。上妆粉这样一个化妆步骤直到今天也无法省略,女人“一白遮百丑”这样一个观点,人家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啦。当然,古代的化妆品制造水平和今天是没法比的,当然用不上我们现在这么高级的妆粉了,那么,她们都怎么用妆粉呢?
其实,妆粉这么一种东西的出现之早,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在《韩非子》中,就出现过“脂泽粉黛”这样一个词。这就说明,妆粉的出现起码要在战国时期或者之前。不过,对于究竟是谁制造了妆粉这种东西,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太平御览》中记载“禹造粉”,例如《博物志》中记载“纣烧釭锡作粉”等等。还有人说,妆粉这种东西是由秦穆公最美丽的女儿所创造的。种种说法不一,但都可以证明,妆粉这种东西的出现,应当是很早的。
那么所谓“妆粉”,它的材料当然也和现在的化学合成有很大的区别的。古时候能够使用的东西有限,最早的妆粉其实就是用一种现在非常常见的食物磨成粉末状制成的,没错,就是大米。
在秦汉之前,米粉是妆粉的最主要成分。那个时代,米还是一种不便宜的食物,所以,用米磨成粉做化妆品,当然也是有钱人家的姑娘才能享受的殊荣了。不过,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用米粉上妆的缺点实在是太明显了:这玩意爱掉啊,而且一遇水就成糊糊了!想象一下,一个本来挺漂亮的姑娘,笑一笑,脸上就开始唰唰往下掉粉,哭一哭,脸上就是一团一团恶心的白色糊状物,那画面的美丽程度真可谓是直击心灵啊。
所以呢,为了解决这样尴尬的情况,聪明的古代人们又发明了另外一种东西来作为妆粉那就是白铅,制成的铅粉,又称为“胡粉”。
秦汉时期是铅粉盛行的主要时期,那个时候,道家的思想盛行,啥炼丹啊修仙啊什么的虽然说都是假的,但是也从背景上促进了铅这种东西的使用和发展。铅粉这种东西和米粉不一样,最大的优点就是洗之不溶,且涂在脸上能给脸色增加光彩,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广泛流传和使用。曹植在他的作品《洛神赋》中,还依然用“铅华弗御”来形容洛神的美貌。有一个成语叫做“洗尽铅华”,这里的“铅”字就是铅粉的意思,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把所有妆容都洗净去掉的小清新一族的姑娘。
然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铅这种物质是有毒的,长期使用是非常不好的,也只能说古代的姑娘们为了美丽也真是豁出去了。
后来,据传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的宫里有一位非常擅长化妆的宫人名叫段巧笑,她发明了一种新的妆粉,叫“紫粉”,是在米粉和少量的铅粉中加入葵花籽的汁液制成,这种粉的颜色是淡紫色的,效果有点类似我们现在淡紫色的隔离液,可以提亮肤色。但是,是否确有其事却值得考证。
真正有明确记载的妆粉发展实在宋代写成的《事林广记》里,“每十两,别煅石膏二两,滑石、蚌粉各二两,胭脂一钱,共碎为末,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久能去风刺、滑肌肉、消瘢黯、驻姿容,甚妙。”这种经过记载的神奇的妆粉名叫“玉女桃花粉”,一听就是高级化妆品了。它的主体材料是益母草灰,经过滑石、蚌粉等等东西,制成的白色粉末状物品。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贵重的妆粉了。这种粉不但可以遮瑕提亮,而且还带有很清新的香味,是当时的姑娘们化妆妆粉的首选。
再后来,比较广泛应用于妆粉的应当就是珠粉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所说的珍珠粉。珍珠粉这种东西,就是把一些珍珠研磨成粉末状,加入一些少量的添加剂制成,可能现在还有很多美女们在使用。要说对于珍珠粉最狂热的应当就是清朝的慈禧太后了。据说,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在晚年依旧保持细腻的皮肤,就是因为她长期使用珍珠粉,甚至很多时候,她都脸上敷着珍珠粉入睡。除此之外,她会定期食用珍珠粉来养颜,真是妥妥一个会享受的上位者啊!珍珠粉比起铅粉又上升了一个档次,不仅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而且还具有保养的作用,非常理想,现在的很多高级品牌的化妆品中,珍珠粉依旧是妆粉的配方之一。
当然,除了以上的几种妆粉,古代姑娘们还创造出来很多以花的粉末制成的香粉和爽身粉等等,配方没有固定的记载,在此不过多赘述。
看看,原来今天我们使用的这些高级的化妆品,都是集结了几千年前人的智慧才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下次再一次拿起手中的妆粉盒准备化妆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想起今天看到的这些,从而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呢?
文:莫阑珊
参考文献:《太平御览》《事林广记》《博物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