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资治通鉴故事解读(漫谈资治通鉴穿越千年)(1)

最近几天的微信运动步数都在两位数,宅在家自行隔离。

宅在家翻看资治通鉴,春秋时期的国家一步步衰退直至灭亡,虽中间不乏扭转反击的时机,却最终一败到底。就如贾谊的《过秦论》写到的“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回看淝水之战过后的前秦、退守江南的南明也不例外。

秦王称帝

秦国从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确立称帝(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颁布严苛法令迅速内耗,公元前209前陈胜吴广起义,实际上这时秦国的实力依然强大,结果没过几年,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封好皇帝玉玺和符节,向沛公投降。子婴并非灭国之人,是位心怀复兴的接盘侠,如应劭曰:“子婴不敢袭帝号,但称王耳。”

资治通鉴故事解读(漫谈资治通鉴穿越千年)(2)

始秦皇称帝后,颇有大破大立之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法制、计量标准,确立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当然这里面包括李斯的提议,这些都是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有趣的是,秦国每攻取一个国家,就在咸阳城北仿建一座该国的宫室,将收获到的各国美人、钟鼓都安置在宫中。这点类似故宫当年设计时也是聚集各地建筑风格,也许交通出行不便的当时,统治者想将各地风光尽收眼前。同样,谈到秦朝大家会把“焚书坑儒”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是秦朝刑罚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的刑罚,姑且称为秦刑,轻罚的如发配边远或者战场服苦役,严酷的则有斩首、分尸、车裂、活埋、腰斩等等,最后加个连坐杀三族,比如书上提到“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将两位大兄弟装进布囊残杀是何其充满想象力。光是书上提到的刑罚足以感受到花样之多,手段之残酷,后来一查资料发现不止这些,还包括其他针对不同性别的变态手法,酷刑设计者居心何在?设计者不担心某天受罚的是自己?令人不得不感叹当下人道主义在进步。上面提到的只是刑罚之“罚”,至于“刑”,则多为无常无理,当时的统治者忽视了在法律之上有更高的道德伦理要求,简单粗暴自认为制造严苛律条可以巩固政权。

资治通鉴故事解读(漫谈资治通鉴穿越千年)(3)

秦二世时期

秦二世时期,不得不讨论秦二世如何陷入目盲耳盲,偏好谗言失去判断力,以赵高、李斯代表的人臣为何眼看着历史巨轮将秦朝推向悬崖深渊,难道没有意识到秦巨轮与他们一起沉入大海?实际上,大家都是明白人,个体意识清晰,可需要集体发力拯救,这就陷入囚犯博弈心理,特别信息闭塞的时代。面对皇帝以为盗贼四起(实际上是兵乱)时,李斯则建议皇帝放纵自己,严惩百姓,不要以天下为桎梏;面对赵高的诬蔑,李斯则贸然向皇帝奏报赵高的短处,实际上赵高早已不可撼动。结果,李斯三族被杀光,赵高扶当上丞相,再后来逼死了秦二世。除了那些只为私利,图谋不轨的手下,想必更多是像蒙恬将军有道而不仁,对国君忠诚却不能辅佐的臣子。司马光只这么评价他:“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二,斯亦足称也。”

如果加以宏观抽象地看待秦朝,按照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或者套路常说的宿命论,庞大的大国持续堕落比春秋战国的小国家更难以扭转国势,就如市场经济的今天,处于霸主地位的大企业相比小型企业面对时代转型时,若失去重大机遇或者处理危机不当时,更容易迅速陨落。当然,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是不如大企业的。

资治通鉴故事解读(漫谈资治通鉴穿越千年)(4)

陈胜吴广起

故事的发展于是就到了陈胜吴广起,各地纷纷响应,民众揭竿而起,有如阿拉伯之春,隐藏在世界某个角落的开关按钮被触发。这个时期,稍有几分想法的人,都想着称王,往往有些人却把欲望当做能力。陈胜便是其中一位,刚起义便攻下陈地,身边有人提醒他先不称王以收拢民心,可他偏急于自立为楚王,他的办事自负、任凭喜好,最终众将领不再亲附,在偶然的某天,他的车夫杀了他投降秦军。再如李良杀了赵王,秦嘉杀了武平君畔,他们都认为君王能力不如自己,中国史上被杀害的皇帝近三分之一。相比项羽、刘邦的团队,那些尝试称王的人都是注定失败的,因为项、刘团队里统帅、将军、谋士、士兵等等分工之明确,配合之默契。

资治通鉴故事解读(漫谈资治通鉴穿越千年)(5)

简单几段话远远不足以评秦,秦朝的很多故事也不乏深刻,欢迎留言讨论。下回我们楚河汉界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