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郧县渔塘河村有一个神秘的山洞,这里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成千上万条成千上万鱼像逃难一样,从山洞里“流出”。
而在山洞外面,则守着无数的当地居民,站在一旁静候着这些鱼“自投罗网”。
这个山洞为何会“吐鱼”?这些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专家会对此现象心痛不已?
洞前奇景有奇鱼
居住在鱼塘河村的村民们,一直都有个习惯。
每年清明节前后,他们都会背着鱼篓去那个神秘的山洞——“流鱼洞”打鱼,而这也是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
说起第一个发现“流鱼洞”会流鱼的人,其实全凭偶然。
那一天,一村民走在河旁,发现河岸边的悬崖上有一个35厘米大的洞,最神奇的是那个洞里竟然陆陆续续有鱼冒出来。
这个村民没想太多,捡起掉下来的鱼,回家饱餐了一顿。
这一吃,可就不得了。
这种鱼的肉质竟然出奇的鲜美,吃起来没有一点腥味,不仅如此,鱼身没有任何小刺,只在后背上有一根骨头。
就像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第二天,这个人又去了那个流出鱼的洞口守着。
令他意外的是,依旧有鱼流出,一连去了十多天,这个山洞始终都有鱼流出来。
这件神奇的事情也被村子里的人传开了,大家把这个能流出鱼的神秘山洞叫做“流鱼洞”。
每天都有人拿着鱼篓守在流鱼洞前,希望自己也能捡到流出来的鱼,可流鱼洞会流鱼的神奇景象,只持续了一个多月。
一直到第二年清明节左右,流鱼洞才又开始再次流鱼,而且,这一次流鱼的数量比去年多得多。
于是,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能看见这样的盛况。
村民们背着鱼篓,兴高采烈地向流鱼洞走去,不到五分钟,就能接满满一篓鱼,足足有三十多斤!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烹饪刚捡回来的流鱼,村民还会邀请周围好友一起过来品味美食。
流鱼的烹饪也特别简单,由于流鱼的肉质已经是最上乘的了,多余的调料全不用加,只需要撒点盐就是一餐美味了。
而每年流鱼洞出鱼的景象也是当地一大奇观。
这些流鱼呈圆棍形,白色的鳞片在阳光下会闪烁出金光,它们从一米多高的流鱼洞口跃下来,就像一匹匹绸带一样。
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都会专程赶来一饱眼福,他们觉得这种奇景会为自己带来好运。
捕捉的次数多了,村民们也有了经验。他们发现只要外面有强光,流鱼就不敢出来。
于是,村民在流鱼洞外面搭建了一条好几米长的棚子,流鱼一出洞就会掉进棚子里。
村民们还对游客说,少的时候,流鱼洞一年只能流出几十斤鱼,但多的时候,流鱼洞就可以流出几千斤鱼。
而对这样的神秘山洞村民们自然也好奇,为什么每年都会有鱼流出来?又为什么偏偏只在清明节前后有流鱼?
但他们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答案,于是就把这一切归功于神迹。
所以,流鱼洞也就成了祥瑞的象征,当地人一直把它当作福地,觉得这是上天对鱼塘河村的恩赐。
可惜,这些受到馈赠的村民并没有好好对待这份恩赐。
随着流鱼洞流出来的鱼越来越多,村民才是靠贩鱼为生。
为了不让外人把鱼“偷走”,每年快到清明节的时候,这里的村民就会在流鱼洞前搭棚子,每家每户都会出人去流鱼洞前监守。
等到流鱼洞开始流鱼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些鱼集中捕捞起来,等到流鱼洞不再流鱼后,村民们就开始分鱼。
据这里的村民表示,一般流鱼洞流出红色的鱼的时候,就预示着鱼快要流完了。
“流鱼”日渐减少
可这样天下掉馅饼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开始,这里的村民一年可以分到三四百斤流鱼,自家根本吃不完,就把多余的流鱼拿去贩卖。
由于流鱼味道鲜美,市场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他们每年都能大赚一笔。
可是渐渐地,分到的流鱼就只有一百多斤了,自家都不够吃的。
再后来,流鱼洞流出来的鱼统共也就几十斤。
也是在这个时候,有许多外地的鱼贩子听闻这里有鲜嫩的流鱼后,纷纷跑过来买鱼,甚至开出几百元一斤的天价。
村民们自然心动,可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这个时候分到他们手上的鱼已经只有十来斤了。
再后来,或许大家已经猜到,流鱼洞再也没有流鱼了。
而流鱼洞的神奇景象在网上爆火后,不少媒体都过来采访报道,就连地质专家也小有耳闻。
专家觉得流鱼洞会流鱼的景象肯定不是偶然,于是跋涉千里过来一探究竟,但等他们发现真相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专家来到流鱼洞后,先是研究了这里的地貌结构。
他们发现流鱼洞所处悬崖属于石灰岩地貌,会形成这种独特的地貌结构,就是因为那里的水是向下流的。
在重力势能下水流不断冲击岩石,而且流鱼洞下的水还是呈酸性的,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酸就会腐蚀。
水流冲击加上腐蚀作用,双管齐下,极容易在岩层间形成空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溶洞。
流鱼洞的鱼在流出前就生活在这些溶洞里。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鱼儿是怎么跑进溶洞里的?又为什么会在清明节前后才流出来呢?
这些问题专家也给出了解释。流鱼洞流出来的鱼学名叫做多鳞白甲鱼,这是一种温性淡水鱼,一般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地方。
由于溶洞里的气温比外面高,所以这些鱼极有可能是冬天,气温骤降的时候游进溶洞。
发现溶洞的气候十分适宜后,多鳞白甲鱼就在溶洞里繁殖产卵。
等到了春末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气温回升,溶洞里的气候就不再适合生存了。
于是,这些鱼就从流鱼洞里流出来。
而为了验证这种说法,专家们围绕流鱼洞探查许久,终于发现有一条暗河可以通向山里的溶洞。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的村民,从来没有看见过多鳞白甲鱼进洞的原因了。
那为什么这个洞能够流出来这么多鱼呢?
专家说是因为多鳞白甲鱼一次能够产下大量鱼卵,经过几个月的繁殖后,成年鱼会和幼鱼一起流出来。
而村民看见的红色鱼鳍的多鳞白甲鱼,就是因为它们目前处在繁殖期,雄性为了竞争得到雌性的喜爱,就会让自己的鳞色更加鲜艳。
另外之所以多鳞白甲鱼的肉质会更加鲜美,就是因为它们通常生活在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因此多鳞白甲鱼也被评为我国五大名鱼之一。
鱼儿消失之谜
村民得知专家到来后,就向专家们请教为什么近些年流鱼洞不再流出鱼了。
对此专家是心痛不已,但最终也给出了两个解释。
一个是因为流鱼洞下方的滔河建起了水电站。
为了蓄水,滔河水面上涨,因而淹没了流鱼洞洞口。
滔河里的水顺着流鱼洞流进了多鳞白甲鱼生存的溶洞里,进而破坏了多鳞白甲鱼的生存环境。
水质一变,多鳞白甲鱼要么死亡,要么重新迁徙找寻新的家园。
其二多鳞白甲鱼的减少或许也是跟村民的过渡捕捞有关。
由于村民并不知道这些鱼是怎么来的,他们只知道鱼肉鲜美,市场价值极高,所以不论是幼鱼还是处在繁殖期的母鱼,都被他们“掠夺”到了渔网里。
而且,自从这个流鱼洞火了以后,周围的村民们都会过来观看,一些鱼贩子还会来偷鱼。
流鱼洞带来了巨大利益,也让这里的村民们大捞特捞,可是就算鱼的繁殖能力再强,也比不过人心的贪婪。
所以最终在多重原因之下,等待多鳞白甲鱼的只有灭亡。
仔细想来,这已经不是多鳞白甲鱼第一次遭受灭顶之灾了。
它们鲜嫩的肉质、丰富的营养带来的不是种族繁盛,而是一次次地濒临灭绝。
居住在泰山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泰山脚下有一种名鱼叫赤鳞鱼,鱼身泛着金光,看起来就非凡物。
还有传说,说它是天上的王母娘娘养在瑶池里的神鱼,但其实赤鳞鱼就是多鳞白甲鱼的俗名。
不论传说真假,多鳞白甲鱼的尊贵身份是坐实的。
古时候,多鳞白甲鱼可是御膳,是要进贡到皇上面前的,就连诗仙李白都写过几首诗,来夸赞多鳞白甲鱼的鲜嫩。
所以,在唐朝就爆发了“捕鱼热”,许多渔民都靠捕猎多鳞白甲鱼为生,一条鱼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到了近代,依旧有许多人捕猎多鳞白甲鱼,几乎快要把它们吃灭绝了。
所以,在2007年多鳞白甲鱼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当时的备注还是无危。
不过,仅仅是这样的保护措施,并没有打消人们的口腹之欲。
很快,多鳞白甲鱼的备注就变成了易危,一直到现在,野生的多鳞白甲鱼早已濒临灭绝。
专家痛心疾首
村民从专家口中得知,自己这么多年吃的鱼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时,全都吓了一跳。
专家们也特别生气,因为流鱼洞内发现的多鳞白甲鱼,是目前所有产地里产量最多的,并且这些多鳞白甲鱼在溶洞的生活模式,也特别有研究意义。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被攻破的话,我国就可以实现多鳞白甲鱼的人工繁殖了,也可以拯救它们濒临灭绝的险境。
并且,说不定多鳞白甲鱼的生活模式还可以用到别的鱼身上,帮助其他生物脱离灭绝的险境。
在村民没展开干扰前,流鱼洞内溶洞的存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的例子。
可现在,所有的价值都已经被破坏了,而村民们吃鱼完全是无心之失,也不能因此就对他们进行惩罚。
专家们痛心疾首,但也只能怪自己没有早点发现流鱼洞的存在。
如今,我国已经在流鱼洞外增加了保护措施,希望可以靠人力再度建立一个,多鳞白甲鱼自然保护区。
而在国家的明令禁止下,鱼塘河村的人再也不敢在清明节前后捕捞多鳞白甲鱼了。
可就算这样,流鱼洞还是很难恢复最初的盛状。
很多人可能觉得少几条鱼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都是要被人类吃进肚子里去的。
但事实远没有外表那么简单。多鳞白甲鱼的濒临灭绝侧面反应出环境问题。
要知道它们在地球上居住了这么多年,和别的动物相处一直都是相安无事的,可几千年后,它们竟然在人类手中濒临灭绝。
这不正是说明了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相互排斥的吗?
并且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在几十年看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久而久之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生物学上专门讲过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中不同环节生物的数量都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才能保持自然然界的平衡。
一旦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者灭绝了,以之为食的生物就会减少一种食物来源,它们的数量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实动物会灭绝,就是地球在对人类提醒,告诉人类要保持警惕,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经出现问题了,人类要想长期繁荣,就必须学会和环境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