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出自《欧阳文忠集▪归田录》卷一。《归田录》为欧阳修晚年的散文小集,共二卷。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格调,通过很多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写作目的“记事实,辩疑惑,示琐扮戈,采风俗,助谈笑”。

全文仅一百三十五个字,却讲述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以及陈尧咨观看卖油翁酌油两个简单而平实的故事情节。但是,作者却给我们描绘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说明了手熟技艺精,功到自然成。

教科书为什么删除油翁最后一段话(教科书删去了卖油翁最后一段话)(1)

正是由于这篇小品文富含哲理与情趣,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但是,入选中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卖油翁》,却删去了原文中的最后一段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小品文中提到的陈尧咨。他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工书善射,历任真宗、仁宗朝的高官。因权势重,他“豪侈不循法度”而“性刚决”,经常目中无人,曾以铜钱为靶子,一发而贯其中。他与其兄尧里、尧佐都身居要职,可谓一门显贵。兄弟三人,在《宋史》里都有传。

可见,欧阳修在这篇小品文里描写的陈尧咨,还是有事实依据的。

按照《归田录》里的原文,这篇小品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卖油翁观看了陈尧咨射箭时的不同态度。

一次,陈尧咨在家里的场地上练习射箭,老人放下油担站在一旁观看,久久不肯离开。擅长射箭的陈尧咨,本领确实了得,但他却以此自夸,这让老人有些看不下去了。

教科书为什么删除油翁最后一段话(教科书删去了卖油翁最后一段话)(2)

换句话说,如果陈尧咨谦虚一点,老人还是很欣赏他的。正因老陈骄傲自满,才产生了矛盾。

“睨之”,即斜着眼睛看着他。从这一词可以看出,卖油老人看不惯对陈尧咨目空一切的态度。

最终,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发矢十中八九”是否就是高手了。

作为当事人的陈尧咨,自然是对自己的成绩相当满意,洋洋自得;而卖油老人,却只是微微点头,略表赞许。矛盾开始集中在事物的外在现象。

不过,这一部分作者对卖油老人的描写较为详细。如“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等,几笔细描,就将老人的神态毕肖,活脱脱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对陈尧咨仅一笔带过。

从这里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这篇小品文里,想重点介绍卖油老人的。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卖油翁“酌油”(倒油)的高超技艺。开头就写陈尧咨问老翁:“汝亦知射乎?”虽然是一般的疑问,但我们不难看出话中带刺,轻视卖油老人;接着又一句:“吾射不亦精乎?”这里就是反问句了,一向趾高气昂的陈尧咨,开始自吹自擂,显然是在报复老人之前的“睨之”、“微颔之”的动作。

至此,矛盾终于大爆发了。面对对方的傲慢,卖油老人寸步不让,只是冷冷地答了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碰了一鼻子灰,彻底被激怒,“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从之前沾沾自喜的语气立即改为愤怒责骂,一副傲态的大官僚面孔跃然纸上。

卖油老人却显得十分冷静,在争论中,他并不直接回答陈尧咨的责问,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击对方,说:“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细致而耐心地描述了老人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技艺。

只见他将葫芦取出并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口上,然后“徐以构酌油沥之”。

这时,奇迹出现了,油从钱孔注入葫芦而“钱不湿”,可见老人艺高胆大

还可以看出老人很谦虚:“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最后,陈尧咨也不得不赞叹老人的绝技,苦笑打发老人走了,全文结束。

教科书为什么删除油翁最后一段话(教科书删去了卖油翁最后一段话)(3)

不难看出,卖油老人对陈尧咨的规劝起了作用,原本骄傲自满的他,今后应该谦虚不少了吧。卖油老人那机智、勇敢、果断的性格栩栩如生,也说明只要勤学苦练,任何技术都可以精益求精。

这一部分是详细,主角还是卖油老人。

第三部分,仅有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意思就是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句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

一旦有了这句,全文的主旨就不一样了。虽然重点都在卖油翁身上,但是所展现的目的却不一样。从欧阳修的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陈尧咨是一个骄横自矜、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而卖油翁则是一位谦虚沉稳、从容平和、真诚睿智的老人。

欧阳修强调的主旨是“惟手熟尔”,这才对得上后面一句中“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

而入选中学课本的,则去掉了第三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卖油翁》的题目系中学课本编者所加的。加上这个题目,实际上也符合实际,因为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不过,入选中学课本的《卖油翁》的主旨就发生了变化。

我们通读全文后,发现陈尧咨并非是一个骄横自矜的人,相反,文武双全的他仅是因个人修养而在“小人物”面前出丑而已。其实,全文并不是重点塑造陈尧咨、卖油翁这两个人物,而是要叙述的是他们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

态度不同,行为表现也就不一样了。

教科书为什么删除油翁最后一段话(教科书删去了卖油翁最后一段话)(4)

欧阳修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物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虚怀若谷,态度要沉稳、诚恳,否则就会停顿不前,甚至倒退。

这应该就是教科书删去《卖油翁》最后一段话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