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他说提出的观点具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而其成功之处在于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由此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那么就“致良知”这一命题究竟讲了些什么呢?

“致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方法(王阳明致良知)(1)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其“致知”就是致吾内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与儒家的“人性本善”有所相似。“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本身也就是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是原理一个是方法论。“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即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方法(王阳明致良知)(2)

“致良知”本身的含义必然由此三点最为贴切:

一、人人皆具有本在的良知,只是应所处环境会被不同程度地蒙蔽,因此人人也皆可被教化激发其内在良知;

二、“良知”本身是虚无的存在,因此一个“致”字切重要害,要将其“良知”及知识层面的事物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将功夫与本体(及自我或自身修养)融合为一。

三、自我认知:《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但实际上自知也是一个特别很难得过程,自知者自明,应当在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准确定位,并心怀赤诚之心不断认识和提高自生修养。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方法(王阳明致良知)(3)

感谢各位看官观看,有不一样的想法或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必看必回!!!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观看,小编在这里谢过来。

小编将持续更新王阳明系列文章,有喜欢的看官可以关注点赞哦,各位看官的关注点赞将是小编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小编在这里谢过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