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远百余字的《爱莲说》,为什么会被人传诵千年?有许多人将其画进了画卷,有许多人将其刻进了石头,还有许多人以“莲”喻“廉”,将其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至高追求初读《爱莲说》,眼前呈现的是一幅亭亭玉立的爱莲图,仿佛能看见荷尖上的蜻蜓,能在阵阵蛙声中嗅到缕缕莲香多年以后,再读《爱莲说》,透过文中的美景,感受到了文章穿越千年的力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爱莲说内容结构,通读爱莲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爱莲说内容结构,通读爱莲说
◇潘清远
百余字的《爱莲说》,为什么会被人传诵千年?有许多人将其画进了画卷,有许多人将其刻进了石头,还有许多人以“莲”喻“廉”,将其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至高追求。初读《爱莲说》,眼前呈现的是一幅亭亭玉立的爱莲图,仿佛能看见荷尖上的蜻蜓,能在阵阵蛙声中嗅到缕缕莲香。多年以后,再读《爱莲说》,透过文中的美景,感受到了文章穿越千年的力量。
《爱莲说》文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句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莫属,但凡是读过些书的,无论是摇头晃脑的小儿,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可谓是无人不知。通过对文章的琢磨,偶然发现,这广为人知的名句,其实是华丽的铺垫,是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最厚实的铺垫。如果没有高大的底座,就不能突显出塑像的伟岸。如将“中通外直”的“通”与周敦颐的《通书》一名中的“通”联系起来,就更能发现《爱莲说》中的“通”字,绝不普通。
有一种武林绝学叫“打通任督二脉”,有一种本领叫“通天的本事”,有一种默契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一种协作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于“通”的组词,数不胜数,大家熟知的成语就有:通达古今、通情达理、心灵相通、融会贯通、四通八达、触类旁通、无师自通、无所不通……
通过“通”字再读《爱莲说》,咀嚼到了这篇文章的玄妙。“通”字在周敦颐其他著述也有所体现,《太极图说》中虽然没有“通”字,但该文章却将宇宙万事万物参悟得无比通透:“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周敦颐对“通”字悟得如此通透,按理来说,做人也应该很懂得圆通,可他在舂陵为官的时候,侄子到任所拜访,希望通过关系取得一官半职,但是被他“无情”拒绝。这还不算,他还写诗一首,让侄子转告父老乡亲,这首诗就是《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这首诗语言直白,与《爱莲说》文风迥异。周敦颐通晓儒、佛、道之精义,就算拒绝他人,以其渊博的知识,完全可以拒绝得文采飞扬,委婉含蓄,但他却为什么没有这样做?经过些许思考,就会发现这两篇文章文风不同的缘由。《爱莲说》应是说给文人雅士听的,太直白,恐会被人“耻笑”;《任所寄乡关故旧》是说给乡亲们听的,说得太含蓄,就不便于大家理解。两篇文章,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异曲同工,不得不叹服其对为人处世哲学的精通。
世上最难通的,是思想之通,只有思想上通了,才能做到“中通外直”,遇见诱惑也能“不蔓不枝”,不会误入歧途,才能“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在诗文里所写的,亦是自己真实的写照。他为官多年,不贪不腐,还将大部分俸禄用在周济穷人和开办教育上。有一次,周敦颐自己病重,朋友探望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躺在床上无钱医治,朋友深受感动,于是凑钱给他治病。周敦颐因为思想之通,所以做到了心底无私,于是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再读《爱莲说》,通过“通”字感悟到作者对世人的期盼,“通”字犹如画龙点睛,犹如周子审视后世炯炯有神的眼,让人见文如面,《爱莲说》的“廉”开万世,香远益清,永不凋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