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曹溪寺是云南著名古利。寺庙以众多造型精美的佛著称于世。其中有一组25圆通像尤为珍贵,为一般寺庙所少见。里面的第13尊神像叫摩诃目犍连,这位就是在民间广有影响的“目连教母”故事的主角。

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目连,这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大胡豆”、“采菽(豆)氏”,据说这种大胡豆是古仙人最爱吃的,这便成为目连所在氏族名称。

目犍连是个真实人物,出身于上流的婆罗门种姓,是古印度揭陀国王舍城人。他与另外一个著名佛教人物舍利弗,最初都信奉外道,各有100个徒弟。一天,舍利弗听了释迦牟尼的讲演,佩服得五体投地,马上去告诉目连,二人便带着200个徒弟集体加入了佛教。这在当时对佛门是个极大的支持,目连与舍利弗成为释迦牟尼的得意门生。目连最终只修成了罗汉,还没来得及成佛,便被反佛教的婆罗门用棍棒打死。目犍连的主要经历不过如此,并无多大奇异可言,但后来逐渐被神化。

按佛教说法,如来佛的十大弟子都有某种绝招,号称“××第一”。目连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表现在:“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能一下飞上弥勒佛的净土世界——兜率天。不过,民间百姓对目犍连了不起的飞行特异功能并不熟悉,家喻户晓的倒是他那广为流传的救母和救度饿鬼的故事。

解读罗汉(罗汉之四目连)(1)

佛教传说,古印度摩竭国中有头号富翁,叫富相。富相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这位富财主有个绝大的癖好,就是敬重出家人,见了僧尼如对父母一般侍奉。富相的夫人叫青提,年轻又漂亮,是国内第一美人。她与行善乐施的丈夫正好相反,是个头号小气鬼,爱财如命。青提夫人也有绝大的怪癖,就是最恨世上出家人,视僧尼为仇人。富相老年得子,起名目连。这位少爷倒很像父亲,心慈面善,向往三宝(佛、法、僧)。富相死后,目连已经长大成人,便要外出经商,临行时他辞别母亲道:“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那些出家人要如同对待孩儿一样。”目连母勉强应允。

谁想青提夫人说归说,做归做,对那些登门化缘的,不管和尚还是尼姑,她全都赶走,一个也不管饭!半年后,目连经商返家,听邻居讲母亲根本不曾修善,对出家人极不友好,就问母亲原由。青提一听大怒,喝斥道:“你竟敢不相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天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堕入阿鼻地狱!”

不料到了七天头上,目连母果然暴亡。目连大哭一场,安葬了母亲。他不愿过财主的日子,抛弃了荣华富贵。投奔了释迦牟尼,修成罗汉,神通广大,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道后,在天堂见到了父亲在尽情享乐,但没有见到母亲,他向佛祖打听,才知母亲因生前不敬佛门,死后果真堕入阿鼻地狱。

目连在阴间的阿鼻地狱,终于找到已变得形容憔悴的饿鬼母亲,日日遭受锉腰锥背、刀刺火烧诸种苦刑。目连见了切骨痛心,忙乞来饭食喂哺母亲,谁知美餐还未到口,立刻变成灰炭,无法下口,目连无计可施,急得捶胸顿足,只好去如来佛那里求救。

如来佛对目连说:“你虽然得道成了罗汉,但靠你个人力量还教不了你母,须得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才能得救”。“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救倒悬”。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目连母总算脱离了地狱,但仍转生为王舍城的一条黑狗。最后靠了儿子法力才又转生人身,升入天堂。这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劝善行孝故事。

根据这一传说,形成了传统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俗称“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寺庙中举行诵经法会,街巷还要搭起高台,鬼王棚座,僧尼诵经,施放焰火,以救孤魂。民间还用各种纸札糊成十几丈的大法船,放河中烧化。并在河上燃点成百上千的河灯,叫做“慈航普渡”。观赏者人山人海,宗教节日洋溢着群众娱乐气氛。

目连的闻名,还由于目连戏——《目连救母》的广泛流传。这出大戏多达100折,可以连演7天,戏中有地狱中的恐怖情景。还穿插了各种杂技表演,如在戏台旁的旗杆顶上竖蜻蜓、翻绳索,武生在叠起的29张桌子上,连翻九个跟头,临空到地。这些节目很有刺激性,极受群众欢迎。到清代宫廷演出目连戏时,竟动用了活虎、活象、真马,煞是热闹,观者大饱眼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