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在关系中,有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对别人好,证明自己的好或爱,目的是想和对方构建深度和谐的关系。

比如,在与伴侣相处时,担心对方离开自己,于是想方设法对ta好,甚至有时会委屈自己的人;在和父母相处时,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于是想办法对父母好,甚至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人;在和朋友相处时,总是忧虑自己说错话,惹对方不开心,甚至委曲求全的人,等等。

我们看到,这样的人追求的是“老好人”,希望用“我对你好”来构建滋养型关系。

但其实,这么做是徒劳的。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原因,以及怎样构建一段好的滋养型关系。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1)

1.“我对你好”,可能会让别人变废,自己很累

喜欢一个人,在意一个人的看法,我们很容易用力过猛,这会让"我对你好"变成一种讨好。尤其是那些从小习惯看父母脸色行事的人,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

其实,他们的自我是假自我。

很多精神分析学家都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这对概念,其意思基本一致: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也就是说,那些习惯讨好别人的人,他们的自我是围绕别人的感觉构建的,而这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其一,讨好,可能会让对方变成坏人。因为他只会索取,不懂成长,甚至会为所欲为地使用讨好者。

其二,讨好者会在这段关系中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而这会让他很累。

比如,总是想方设法对伴侣好的人,伴侣一旦习惯了这样的好,就很可能变得贪婪,不知足,进而进一步压榨付出者,而讨好者不仅得不到对方的尊重和爱,还让自己身心疲惫。

可见,以“我对你好”为目的,构建深度关系是艰难的,几乎不可能。因为讨好者或付出者,没有用真我和对方碰触。

一段好的滋养关系,一定会追求真实——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关系和真实的自我。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2)

2.一味追求“我对你好”,很可能构建不平等关系

前面说了,当关系中有一方在虚假地活着时,就无法构建滋养关系,同时,从平等的角度来看,一味追求“我对你好”,也不会构建深度和谐的关系。

因为讨好,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等。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讨好,等于示弱。

武老师认为,对别人太好的人,很容易被鄙视,因为他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感觉—“你来鄙视我吧,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其实这是一种经典的投射——我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所以我要对你特别好,以此来讨好你,想和你好好相处。

就像那些在爱情中爱得卑微的人,他们甘于付出和牺牲,结果却很难得到对方的珍惜和爱,这就是他们用讨好,让对方感受到“你很差,你配不上我”,所以“我根本不喜欢你”。

可见,一味追求“我对你好”,就是在构建不对等的关系——用自己的弱或差,来对应对方的强或好。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3)

3.一段滋养型关系,都具备这3种特质

既然“我对你好”很难构建滋养型关系,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好的深度关系,该怎么构建呢?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原则,即价值交换原则,意思是彼此之间是需要相互提供价值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段滋养型关系,就需要双方为彼此提供一些价值。

胡老师认为,好的滋养关系,需要有三种价值,也可以称为三种特质:

第一个特质,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需要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

也就是说,归属感是我们自身认同的重要支柱。

比如,在一段好的关系中,“我们”这个称呼就会让人有种心有所属的感觉,在那段关系中,“我们”的关系就很紧密。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4)

第二个特质,存在感。

存在感,在关系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也就是说,我通过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比如,一个人在恋爱关系中,感受到自己被伴侣“看见”了,那么ta就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且幸福的。

那些讨好者,因为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从对方身上无法感受到自己被看见,那么他们就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才会说,讨好者会失去自我。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5)

第三个特质,价值感。

价值感,指的是自我价值。

在关系中,我们只有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才会认为这段关系是稳定的、安全的,也是被疼爱的,否则我们就会不断怀疑、猜忌、被不安全感围绕着。

可见,滋养型关系,应该从让彼此拥有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开始。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6)

写在最后:

一段好的滋养型关系,拥有满足彼此的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这三种特质。

而其中最关键是,保持关系的平衡。

也就是说,关系中的两个人要做到有时“我对你好”,有时则是“你对我好”;有时“我满足你的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有时则是“你满足我的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样才能让关系平衡,进而让双方更好地自我成长,否则就是相互消耗,相互折磨。

当关系走向平衡后,我们才能在关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胡慎之老师说的“自我圆满”—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我可以成全对方让他想要的那个人。

这才是对关系的一种滋养。

心理学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一段好的滋养关系)(7)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