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从2018年开始,持续举办了3年,成为全国戏曲剧种展示风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让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这是我国戏曲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前两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今年升格为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是对百戏盛典最好的肯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百戏昆山盛典现场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百戏昆山盛典现场版(百戏盛典带来的变化)

百戏昆山盛典现场版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从2018年开始,持续举办了3年,成为全国戏曲剧种展示风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让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这是我国戏曲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前两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今年升格为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是对百戏盛典最好的肯定。

三年来,百戏盛典演出201场,现场观众达11万人次,其中基层巡演74场,受众3.5万人;网络媒体直播点击观看量超1.5亿次,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7.2亿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全国共有1.2万多戏曲演职人员参演,5000多人次来昆观摩。文化和旅游部100多位戏曲专家分批次来昆山看演出,发表100多篇文章。昆山市政府接受各参演单位捐赠的本剧种代表性物件4411件(套)。口述史采访350人,录制约103T素材;演出全程录播11000小时。境内外媒体(含新媒体)发稿200篇,中央主流媒体刊发近20篇。

一、百戏盛典给全国戏曲界带来的影响

1.引发戏曲热。三年百戏盛典,唤起了更多人保护戏曲、传承戏曲的意识。昆山正在成为全国戏曲文化地标的一个新的至高点,全国各地的戏曲工作者来到这里,有了一种戏曲故乡的亲切。《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上《看戏曲艺术“活”起来》中写到:“戏曲人从天南海北奔赴昆山——这里既是昆曲的‘家乡’,也是戏曲人心目中的‘圣地’”。苏州大学戏曲专家王宁感慨:“近来一月,理当住昆山。左揽右赏,犹恐不暇。”“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谢涛说:“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戏曲”。

2.探讨戏曲的昨天今天明天。经过三年的“经营”,百戏盛典已经掀起了一股看戏、聊戏、研讨戏、关注戏曲传承发展的热潮。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子认为:“戏曲进乡村,值得后续百戏盛典策划组织工作的大力推进与发展,这对于重建乡村美学,涵养村民精神生活,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天,在金华村欣喜地看到这一点,对未来百戏盛典进入乡村、景点、学校,进入城镇公共空间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汪人元:“百戏盛典是对当前戏曲传承发展具有着全面的摸家底、催生机、传精粹、示成就、看问题、寻对策等诸多意义的一个绝好举措。”非遗保护专家、音乐学家田青参加百戏盛典一年后呼吁:赶快遏制“同质化”趋势,保护戏曲多样性与独特性。

二、百戏盛典给剧种剧团演员带来的变化

1.强化了剧种意识。经过展演,剧种及院团得到了更多社会大众和专家的认可,对剧种的传播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本地的剧种发展,剧团更加重视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百戏盛典的举行,让卫调花鼓戏、扬高戏等剧种有了新生机,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编创了紧跟时代的新戏,老戏开始萌发出新芽。各剧团对百戏盛典未来方向提出了建议:加大资金扶持,组织跨区域演出,每年分主题举办,加大稀有剧种的扶持,多组织观摩,组织专家对参演剧种、剧目进行点评。

2.给戏曲人打开了一扇窗。百戏盛典为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构筑起一个可供学习认知、发现比较和研究推进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戏曲工作者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累积传承的规律,敬畏、学习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美好未来。百戏盛典的成功举办,在保护一大批濒危剧种的同时也救活了一大批戏曲院团,使戏曲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同时,百戏盛典也促进了戏曲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根,戏曲艺术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如蓝关戏,虽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依然难以走出困境。为了参加百戏盛典,当地文化部门大力支持蓝关戏新剧编排,抽调精干演员,请老艺人现场教学。老艺人感叹,《八仙过海》《蟠桃会》是最能代表蓝关戏的经典剧目,如果哪一天这两个剧目能重现舞台,那蓝关戏的春天就真的不远了。

三、百戏盛典给文化部门带来的思考。

1.全面客观展示了348个剧种的总体风貌,为以后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既具前瞻性、又务实管用的戏曲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戏盛典举办三年来,348个剧种在舞台上“立”起来了;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得以集中掌握第一手活态的、生动的素材和资料,为传承延续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活动的举办,改变了社会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知,使得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当地戏曲艺术的关注和投入力度,让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有专家建议,目前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戏曲网,即以文化和旅游部为主导,以省级行政区和剧种流布区为抓手,以京昆为龙头,以重点院团和艺术研究院所为支撑,以国有剧院团为骨干,以现有剧院团为“戏曲文化网”。

2.百戏盛典不可简单地重复举办,后百戏盛典时期应继续以剧种建设为中心任务,以展示传统经典的表演精粹为中心环节,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坚实根基,谱写戏曲传承发展新的篇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认为:“全国有348个剧种,是个表格系列。大的剧种不用管,小的剧种管不了,中间200个剧种是县级剧团。这类县级团垮得快,剧种意识不自觉,同质化明显,大部分表现大系统多分支,共用剧目多。”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团圆之后。结合展演,剧种再认定。总体原则,剧种分层次分类型,适度推动,不能过度干预。

四、百戏盛典带给昆山的契机

1.对整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有大的推动。经过三年的持续打磨,“百戏盛典”俨然成为昆山的文化新名片,在广泛播撒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火种”的同时,也展示了昆山城市新形象,激发了城市新活力。格局改变,胸怀变大,受到普遍认可。收获了大批戏曲观众,一场全民戏曲普及。一位观众感言:“第一次认认真真看现场豫剧,我哭了,边上众人抹泪,让我对老家戏曲近距离接触,产生了链接。原来这么有深意、有艺术性。”百戏盛典反哺了一批昆山戏曲人才,当代昆剧院彭剑飙全程陪同来自全国戏曲专家,看全了所有剧种,做了几十万字以上文字记录。戏曲专家陈鹏在研讨会上提到,经过三年的百戏盛典活动,市民对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喜爱,由“似曾相识”到“津津有味”到“恋恋不舍”。

2.增强了昆山文化的自信和担当。在2019年10月,昆山就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昆曲发展基金会,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百戏盛典,对全国各地稀有剧种、濒危剧种进行扶持。全国大多数剧种都受到昆曲的影响,相比较昆曲更加细腻婉转雅致,“百戏之师”当之无愧。未来,将以戏曲百戏博物馆为平台,全力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在昆山连续举办3年,时间长达125天,202场演出,尤其给小剧种提供了大舞台。团圆之后咋办?持续办下去,且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