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因病与世长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契诃夫最简洁短篇小说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契诃夫最简洁短篇小说选(悲天悯人的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最简洁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因病与世长辞。

契诃夫一生作品无数,其中有许多因选入教材而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套中人》、《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凡卡》……直到今天,人们在阅读这位百年前的作家时,仍为他笔下流露出的智慧与幽默所折服。

1880年,由于家境困难,20岁的契诃夫开始以文学记者的身份写些短小的幽默作品,借以维持生活,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

契诃夫真正名扬俄罗斯文坛,是从1888年开始的,这一年他因为小说集《在黄昏中》而获得普希金文学奖,此外《草原》也得到了广泛好评。诗人普列什耶夫读过《草原》后,立即给契诃夫写信说:“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它,它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诗意盎然。”

1890年是契诃夫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实现了穿行西伯利亚到萨哈林岛考察的壮举。萨哈林岛是沙皇流放犯人的地方,契诃夫在这个岛上住了三个多月,遍访了所有的岛上居民。

在此之前,俄国没有一个著名文学家到萨哈林岛去过,可是契诃夫去了,而且写出一本学术性、文学性俱佳的专著《萨哈林岛》。难怪《神的世界》杂志1902年第9期上一篇文章说:“即使契诃夫先生除这本书之外再没有写过任何别的作品,他的名字也将载入俄国文学的史册,在俄国流放史上也将永远被人们所怀念。”

而契诃夫萨哈林岛之行的最大收获,则是《第六病室》。从这部小说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就可以断定它的价值。难怪少年列宁读了这篇小说后也产生了“遐想”,以为自己也被关在这所幽暗恐怖的监狱里了。

读契诃夫的作品,有时事件是无关紧要的,迷人的是他对这一切的叙述,幽默风趣而又沉重,关于生活的意义、贫富和爱憎、信仰和庸俗,随他的文笔带来的思考,就是替阶级社会勾勒了一幅笑意漾动的苦脸的人道主义作家的独特魅力。

契诃夫善于在陈述句后点染生动的一笔。他写一个人的声音很低:“仿佛生怕打破了夜晚的沉寂”;写一个人冗长的讲话不知何时才能到头:“那份郁闷,哪怕有几百俄里长的荒凉的单调和烧光的草原,也比不上”;写沉重的怨恨:“像一个冰凉的小锤子那样捣他的心”。妙句之妙在有情趣,以活泼的比喻句法凸显抽象的观念,而又决不忽略细小处,这正是大艺术家的非凡本领。他曾写一个女角的愤慨,是“心头积满水锈”,真是随意点染,皆成妙趣,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据说,托尔斯泰在读过契诃夫的《宝贝儿》后,曾经掩卷长叹,认为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写得这样好,再无人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托翁的赞叹是由衷的,那是巨匠对巨匠的理解,是两种智慧的渊然融汇。

一生研究契诃夫的戏剧评论家童道明曾指出,过去人们更强调契诃夫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推崇他的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这些小说体现的,都是一个人失去尊严以后的结果,而契诃夫一生所重视的,正是维护普通人的尊严。在童道明看来,“契诃夫最重要的意义,是让读者透过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到他对普通人的理解、悲悯与爱。”

早在一百多年前,面对人的堕落,面对自然的毁坏,契诃夫希望“给别人领出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因为他深知人的弱点,积习难改,对他们寄寓了无限宽容和同情,鼓励他们即使在有生之年无法改变庸俗、沉闷的现状,也应该期望、梦想、参与工作,努力朝着美好的方向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契诃夫让作品中那些充满活力、厌倦了旧生活的年轻大学生、女主人公去做教师,他本人则默默地身体力行,关心孩子的教育,筹建农村小学;关心农民的健康,长期义务地忠于医师的职守;他还以身作则地拯救自然,亲手在庄园里种植了一片森林。他在《万尼亚舅舅》中写道:“如果一千年以后,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话,那里边也许有我的一点菲薄的贡献吧。”

(本文综合光明日报、人民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