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没有男人,老娘一样可以活得很好”这句话相信大家经常听到,不少单身男光棍听到这里开始诚惶诚恐了,现在的女人咋张口闭口就是不需要男人,女人到了多少岁,会对男人完全不感兴趣呢?
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是女人总是口是心非的,女性朋友们是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了,男性朋友们也别着急,女人到了多少岁会对男人完全不感兴趣,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了解你女神的心路历程吧。
20岁到30岁女人内心都是“少女”
在这个年龄段,女人还处于一种情窦初开的状态,由于应试教育的年龄限制,许多女生读完研就已经25左右了,内心却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甚至有些人连恋爱都没谈过,看见男生还会脸红。
按理来说初恋和早期恋爱应该发生在青春期,而在我国,大多数女性在20岁以前还没有胆量或不愿意公开对喜欢的男性的爱慕。
即使到了20岁以后依旧如此,比如大街上要微信的永远是20岁左右的男性,而鲜有女性,女性以为的朋友圈点赞就是爱意的暗示,让不少男性表示头疼,她到底喜不喜欢我。
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20岁左右的女生对“性”表现出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希望得到异性的欢迎,向往两性生活,一方面又羞于表达,表现出拘束和冷漠、矜持和羞耻。
此时对爱情的渴望达到顶峰,也愿意不计后果地追求爱,对男性的感觉是充满真诚的爱,第一次既浪漫又有疼痛,羞涩中夹杂着浓浓的爱意,每次发生关系后或许还有新的惊喜,但至始至终都是矜持的。
也无法完全放开,用”吃不完的甜点“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可口又诱人,透过性,女孩爱得愈深也愈热烈,愿意不计一切地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对男性的感觉也集中在了“性魅上”。
30岁到40岁对爱意的大胆表达
三四十岁的女人,如狼似虎,有不少女性会问有那么夸张吗, 事实是在20岁左右压抑的性感受和性需要都会在30岁左右开始释放,对男性的感觉也集中在了“性魅上”,如果不“如狼似虎”反而不正常。
科学表明,女人到了30岁性激素水平会逐渐达到高峰,一方面已经有频繁的两性生活,不再有少女时的矜持,愿意大胆地表示爱意,把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表达出来,性欲也会达到最高点,另一方面如果女性已经生育,孩子逐渐长大不必过于操心,女性在放松时可以尽情体验两性生活
此时对男人的“感觉”是最强烈的,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在欲望上,对男性的感觉是“被理解”的爱,矛盾的是30岁左右的男性对前者趋于平淡,对妻子的欲望也显著降低。
七年之痒成为引发矛盾的关键,女人每天柴米油盐,既要工作带娃还要操持家务,明明最需要男人却得不到男人的理解,幻想婚外情,却仿佛失去了年龄的资本。
望着镜子里渐老的容颜和憔悴的脸庞,对男人的感觉变成了依赖中夹杂着浓浓的“恨意”,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最让人心疼的,甚至稍不注意便会迎来背叛。
没有被爱情滋养的女人“心老”或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40岁到50岁“男人可有可无”女人“四十如虎,五十如土”,这如土是什么意思,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生儿育女,完成了男女之间的使命,对男性的感觉是绝对“佛系”的,对一切已看淡,回归质朴。有人疑惑,这个年龄段的女人还会对男人有“爱”的向往吗?
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开始衰退,40岁之后到50岁开始进入绝经期,性欲下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生理上决定了她们对男性欲望的下降,所以外表上对男性是无欲无求。
其实,繁衍后代本是男女的天性。但是,追求“爱意”,却是一个女人一生的使命,曾有作家写道:女人需要爱情,因为她们本质上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她们一生都在渴望守护自己的“白马王子”,这无关年龄。
这个年龄段依旧对男人有“感觉”的女人,无疑是伟大而勇敢的,她们对男人的感觉超越了表层的欲望和性吸引,追求的是一般男女之爱的升华。
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中,最高的便是尊重、爱意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真正的爱情,是让女人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哪怕白发苍苍内心也如少女。有句开玩笑的话,男人死前最后一秒都想着“性”,女人死前想的是回首的爱情。
总而言之,女人对男人失去兴趣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失望,柴米油盐,争吵不断,矛盾和缺点的无限放大,再加上生理上的劣势让她们被迫趋于平稳,心理学上讲,女人厌恶的从来不是异性,而是一个和自己结婚多年却无法“理解”自己的男人。
因爱生恨,久而久之,最初的激情伴随着婚姻走向平淡,仅存的爱也慢慢变成了一种厌恶,只有那些被爱意包围的女人,才懂得骄傲活着的滋味。
永远不会羡慕嫉妒恨,永远不会斤斤计较细枝末节,永远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和痛苦就流泪,也永远不会对人性失望————愿每一个女孩都能遇到自己的真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