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平台不是什么都能玩(玩个游戏还玩出鄙视链)(1)

1

最近刷知乎的时候总是看到一个题在我眼前晃,问“为什么3A大作玩的越多就越抵触手游?”

对这种问题我是看都懒得看的,结果过了几天又看到一个“为什么说PS5是土豪的玩具?”,看的我直翻白眼。

PS5还能是土豪的玩具?

PS5不典型的便宜实惠游戏机么。

现在显卡这价格,明明组装机才是土豪的玩具。

鄙视链这个东西很常见,这时代早就是万物皆可鄙视链,前一阵子还出了一个鄙视北大教授第一学历不好的考研党,我都看傻了。

学历鄙视虽然不可取,但学历鄙视链好歹是个清晰的链条,并且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清北互黑,然后他俩一起鄙视传说中的top3(可能有10个),然后C9一起鄙视985,985鄙视211,211鄙视一本,一本鄙视二本三本,二本三本鄙视专科,专科鄙视没上过学的,更神奇的是没上过学的还能反过来鄙视上过大学的,冲着上面的人一通喷。

闭环了,家人们。

更牛X的是那种螺旋升天的循环鄙视,比如万年不变的地域黑话题,谁都在鄙视链上游,谁都是被鄙视的一方,鄙视永无止境。

但是在众多鄙视链里最混乱的,非游戏圈莫属。

以前网上就有一个游戏圈鄙视链的梗图,游戏之间关系互相穿插连线,不知道的还以为看到了福尔摩斯的案情分析图。

偏偏在这种复杂混乱的环境下,玩家们还总能找出一条主线来,而且主线还不断更新迭代,每过几年都会更新一下战争版本。

当年的单机网游之争随着国产单机被打爆一度销声匿迹,07年仙4死后正盗版之争又成了一段时间的主线,但他们都在手游面前被碾碎。

当年CS玩家和CF玩家的大战旷日持久,战火一直延续到今天,在FPS的世界里CS玩家和三亿鼠标的枪战梦想天天隔空刚枪,在这战斗主线之外,使命召唤和战地玩家也经常过来凑凑热闹。

你问我站那边?

对不起,小孩子才选择,我全都玩儿,我是消费者,我是爹。

而DOTA和LOL的大战更是从双雄争霸活活打成了三国演义,每天都能看到关于“DOTA为什么不火”,“王者抄没抄LOL”,“LOL过气了没有”,“DOTA怎么还活着”之类的争论。

而为了这类游戏到底是dota like还是MOBA,到底谁抄了谁,谁的难度更高,难度高好还是难度低好,火和好哪个重要这些问题又能战上起码1000层楼。

当年还能在这段鄙视链里蹭一蹭存在感的星际魔兽已经干脆被打出战团,只能抱团在墙角瑟瑟发抖。

而在这些大主线之外还有一些支线任务丰富着战火的激烈程度:

我的世界和迷你世界的大战,电脑吃鸡和手机吃鸡互相看不顺眼。

现在平台之间的互喷成了新的主线任务,关于主机到底比手游优越多少的计算又开始没完没了。

奈何PS5护航大作却是《原神》。

得嘞,黑暗又降临了。

哎?我为啥要说个又呢。

因为刚上线手游的时候,已经黑暗降临过一次了。

2

鄙视链是一个非常魔幻的东西,游戏圈的鄙视链就更魔幻了。

以前这些东西虽然讨论激烈但大多是大家网上对喷互相祖安,但这几年这种鄙视链有一种破圈然后发展到线下的趋势。

都是厂家的韭菜,谁比谁高贵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游戏玩的多竟然成为了一种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历,而那些有认证的游戏时长和奖杯也成了逼格的证明,动不动就见有人蹦出来说,自己什么什么游戏“白金”了,然后开始对游戏进行点评。

甚至曾经发生过一个很诡异的新闻,说淘宝上有出售一些鄙视链上游的游戏截图,用来让云玩家假装自己是资深玩家,这新闻看的我泪流满面,云玩家太难了,不但处于鄙视链最底层天天被人虚空打靶,为了爬鄙视链还要去淘宝花钱买截图。

就让我更迷惑了,既然都已经知道自己在鄙视链最底层了,何必非要进这个鄙视链里受罪。

要知道,那些鄙视链上游的玩家最难受的绝对不是被你用更深的资历甩了一脸,而是当说出自己的资深游戏履历时,对方问一句“应用商店怎么搜不到?”。

如果后面补上一句“不能联机有什么意思”效果格外佳。

毕竟无视才是最大的蔑视。

很多网友的冲浪手段,还是太单一了。

3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游戏玩家这个称号概括的不是一群人,而是很多很多群人,这群人的兴趣、游戏偏好、操作习惯、对“游戏”这个词的理解都完全不同。

大家都是游戏玩家,但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从玩游戏的设备上看,有用电脑的,有用手机的,有用游戏机的,甚至放大点还有桌游党。

电脑党里可以细分出台式党和笔记本派;

手机党里有果子党和安卓党,安卓党里还有米粉花粉等等细分领域;

游戏机里有家用机、掌机、街机。

按照游戏类型和玩法来划分更是多到吓人,仅仅一个视角就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俯视、45度、横版等等等等的差别。

至于按照游戏类型分,那就分不完了。

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的受众,这些受众中有一部分重合交叉,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来者不拒。

大家虽然都是玩家,但其实其中大部分根本就没有共同话题。

我都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有人说“不喜欢回合制,觉得一人打一下很弱智”了,那些从回合制时代过来的老人家看到这种话心里肯定会不爽,他们可以理解回合制里面的深度和乐趣,但是要怎么给对方解释呢?

尤其是对方根本不想听你解释的情况下。

最魔幻的地方在于,玩家之间不但分类型,还分电波。

有一些人很喜欢开放世界,但就是玩不来某几个开放世界大作;

有些人很喜欢动作游戏,但就是觉得某个动作游戏手感不好;

有些游戏剧情里面藏着屎,但是有些人就是能觉得这臭味是臭豆腐。

然后,大家为争论这个游戏到底好不好玩又要撕起来。

到了这些年手游和直播发展,泛玩家这个概念出来后,云玩家也被算成玩家的一种,这就更魔幻了,因为在游戏讨论中又出现了大量无意义讨论,出现了各种“我觉得”和“不就是”。

学历鄙视链好歹还有唯一的分数可以当做鄙视依据,这么多群体互相之间依靠不同维度互相鄙视,那不乱才奇怪。

4

随着上网冲浪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大家其实根本没有沟通。

大家只有吵架,没有沟通。

简称自说自话。

在沟通中,细致的论证极为低效,大家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寻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然后怒喷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是傻X,为了精细化区分,就给不同的人贴各种标签。

这种情况下,“玩家”就会出现一个身份混淆的问题。

“爱玩游戏”这个概念,其实和“爱看书”差不多,属于看起来简单但范畴极大的内容。

爱看书的也有爱看各种鸡汤的,看各种理论书的,爱看小说的,爱看网文的,遇到标榜自己爱看书的人,想要分个类就很难办。

不同的就是影视领域,你说自己没事“看看电影”、“追追剧”、“刷刷视频”,都有清晰的指向,让人一听就知道你的主要娱乐内容是什么区域的。

当大家都被一个“游戏玩家”的标签给概括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在同一个圈子里讨论与被讨论,某个群体做出了奇怪的事,其他人也要背锅,某个群体被鄙视了,其他人也要跟着被鄙视。

这时候对玩家来说,就只能划清界限,来一波游戏玩家细分法案,仔细区分出“手游玩家”、“页游玩家”、“网游玩家”、“单机玩家”、“主机玩家”,进而开始排座次论,然后拉出一条优越感清单。

殖民者当年全世界挑事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给原本一体的人划分出细分品种,划完了不知不觉原来的同族就会开始互杀。

搞笑的是,很多游戏玩家主动自觉的就做到了。

大家明明都是被割的韭菜,何必要互相有优越感呢。

5

优越感这个东西不复杂,但是把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上就让人很难理解。

本来用穿戴一样的奢侈品来产生一种接近大佬的错觉就已经够让人无语,你就算和大佬穿完全一样的衣服,戴完全一样的饰品,背着完全一样的包,你和大佬也不一样。

而用喜好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就只能让人满头问号。

奢侈品还需要被收割一下钱包,好歹能侧面证明一下经济能力,你的喜好很高贵,这个事到底是谁规定的?什么是高贵?到底高在哪?贵在哪?

你玩的游戏比别人的好玩,比别人的更受欢迎,比别人的更特别,这和你的优越感有什么关系?

这是游戏公司牛X,你有啥?

你玩的游戏再好,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又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轮得到你拿一个内容消费品去踩别人?

搞这种游戏鄙视链本质上就是一种大跨度的精神寄托,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别人更好来获取满足感,通过幻想自己和自己粉的那个东西有高度强联系来将对方的成绩转嫁到自己身上。

说简单点,就是没什么可装的了。

不管你玩什么游戏,是单机也好,是网游也好,是手游也好,全都是游戏公司的用户,唯一用处就是掏钱消费游戏,养活游戏产业链上的这些人。

还成天叫自己玩家,什么家啊?

做出成绩才能叫家,消费者就消费者。

都是小老百姓,都是游戏公司的ATM,别卷了,好好休息不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