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跟父亲兄弟沿江东下,进入三峡。他们诗词唱和,留下很多作品。其中苏轼从《入峡》写到《出峡》,加上这两首 ,共得二十五篇。
上海古籍繁体竖排《苏轼诗集合注》一路读来,随苏轼观风景,览名胜,观古迹,发幽思,至《出峡》,最让我心有戚戚。
此诗四十四句,后面二百一十字,都是回忆他到了哪些地方,读完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也不再想看,唯第一二句,却有如写尽我的经历。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看似平平无奇的两句,时年不过二十二三岁的苏轼,也并未注入什么高深的哲理,但在奔四的人读来,却深有感触。
想想毕业之时,拿着发的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却从未想过要当老师。
只因从小到大,看到的老师,虽然常在作文里写他们桃李满天下,赞誉有加,实际却觉得他们过得太淡,波澜不惊,没啥意思。
年轻人,就该到大城市里去闯荡,去见大世面,去功成名就。
这不就是入峡喜巉岩吗?轻舟顺水而下,大石迎面而来,千钧一发,惊险无比,不正是年轻人想要的?
然则,到得快四十岁,上有父母要养,中有老婆要宠,下有儿女要亲,在外搞了十几年,却完全没有达成自己的设想。
(图源PEXELS)
多少人跟我一样,或手无余钱,靠着每月工资,却生怕老板的裁员大刀,砍到自己头上;或有车有房,却掏空几代人的腰包,唯恐哪天生个什么病,都不知道治不治……
待到这时,才晓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何等重要。
回头再看,当初自己瞧不上的那些职业,他们的从业者,同样也能到大城市看霓虹,吃美食,玩刺激。爽过之后,回到根据地,攒钱安排下一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被大浪拍得七荤八素之后,生出此心,不正好用出峡爱平旷来形容?
写到此处,窗外雨声入耳。本地自七月二十九日下过一场大雨,干旱已三月有半,前阵虽亦下了点雨,不若今日之大。想起宋末元初蒋捷那首《虞美人 听雨》,正与心境相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