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当我们在一个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工资也没有怎么涨,怎么去跟领导提加工资的事情;如果老板不同意,那就换工作,但也不可避免要经过面试,在面试的过程,一方面如何能够获得这份工作,另一方面如何能够获得一份满意的薪水工作稳定下来了,需要去跟客户谈判,那么如何能够让谈判愉快的进行,最终达成共识?以上这些都是需要策略的那我们不谈工作,谈恋爱处对象,需要博弈吗?当然需要再好的感情,撒再多的狗粮,但你能够揣测到另一半的内心在想什么吗,你想的一定正确吗?这更加需要学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所有的博弈都是人性的博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所有的博弈都是人性的博弈(人生无所不在的博弈)

所有的博弈都是人性的博弈

大家好,我是

当我们在一个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工资也没有怎么涨,怎么去跟领导提加工资的事情;如果老板不同意,那就换工作,但也不可避免要经过面试,在面试的过程,一方面如何能够获得这份工作,另一方面如何能够获得一份满意的薪水。工作稳定下来了,需要去跟客户谈判,那么如何能够让谈判愉快的进行,最终达成共识?以上这些都是需要策略的。那我们不谈工作,谈恋爱处对象,需要博弈吗?当然需要!再好的感情,撒再多的狗粮,但你能够揣测到另一半的内心在想什么吗,你想的一定正确吗?这更加需要学问。

这些策略和学问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从博弈论中来。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策略思维以及相关知识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态势,找到实力运用的最佳策略,调整姿势、突破劣势,在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中增加赢的机会。运用策略思维去交手,就是博弈。我们每天都在博弈,只不过是不知罢了。在一场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为什么你提到加工资,老板根本不理你呢?因为你缺乏博弈的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你涨工资,而且还有可能高于你的期望,可惜的是你错过了。

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友而倍感委屈吗?如果应用博弈论的知识,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融洽。你知道应该如何对付一个总是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者如何与生意对手讨价还价吗?接着本书的内容,我将会简单的为你科普一下博弈论是什么,再简单介绍一下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是什么样的情形

1 认识博弈论,从“囚徒困境”开始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吧?没错,这不但是一个经济学的经典案例,更是开启博弈论之门经典课题。囚徒困境的内容,就不需要我多讲了,如果你不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总之,囚徒困境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人博弈,达到“纳什均衡”的状态。

跟囚徒困境相类似的,就是刘慈欣的《三体》写到的一段故事:三体星球派了一个“水滴”探测器到地球,摧毁了地球人类的舰队,但有五艘战舰逃脱了水滴的追捕,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发现,自己的燃料和食物都不够了,怎么着?然后,都动起了歪念:在同伴的手上抢!可是这么做,自己的良心过不去啊。再一转念,如果其他的同伴跟我一样的想法,而我不去抢,不就死翘翘了吗?如果我不抢,就一定是死路一条;如果我抢,如果打败了对方,至少还有一线生机,退一万步即使我输了,那我也认命。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五个舰队都不约而同地相互内斗,一方胜出为结局。

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中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模型,可以解释很多与此类似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中的博弈往往并不只有两个参与者,在多方参与的博弈中,还会出现囚徒困境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二人囚徒困境中,我们要猜测的人,只有一方,这都是最简单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多个囚徒困境,这就没这么简单了。在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的事情,面对着20多个鲜活的生命沉入水中,这一幕大家还历历在目。面对这种情形,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为一个键盘侠,就只有谴责的份,都会感叹“世态炎凉”;有的人会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人之所以不站出来,他的顾虑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我站出来以后,万一我遭到报复了,是不是只有我独自承担这一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呢!老人家摔倒,只要敢扶就可以讹得你怀疑人生,这样的事情还见得少吗?所以说,到底要不要强出头,这都是一场博弈。仅仅用道德的呼唤来让人们挺身而出与邪恶做斗争,是不现实的,而且,要任何一个人首先采取行动并独自承担被报复的后果,也是不公平的。那么,应该怎么着,这个问题真的是无解了吗?

答案是有的。在见义勇为之前,至少要找到一个“合作者”,孤军作战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比如说,看到老人家摔倒了,正确的姿势并不是立刻去扶,而是求助其他的路人,因为讹诈一个人容易,讹诈一群人就不敢的。如果求助时没有人帮助怎么办?那就只能狠心一点,视而不见为妙了。那么,像重庆公交车这个事情该怎么着?也不难解决,走上前去跟那个人说:“你坐过站了啊?哎呀,这么不凑巧,我也坐过站了……”这样,闹事者就觉得找到知音,也许就不闹事了,回到车厢中,不就完美地解围了吗?遇到突发事件,未必要强出头,很多时候可以在混乱中取胜的。

2 重复博弈:没有未来的事情,谁都会做“坏人”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他因为忍受不住饥饿,偷了一片面包,结果被判了五年苦役。服刑中,他多次试图逃跑,结果被加重惩处,服了十九年重刑。好不容易熬到出狱,被释放回家,但是他的通行证又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的字样。没有人留宿他,更没有人给他工作。这时,有一个神父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提供了一张温暖柔软的床。但冉阿让的生活经历从未告诉他什么是信任和如何对待他人的信任。夜里,他偷盗了神父家,被神父发现后他还打昏了神父,并盗走银餐器逃到街上。结果,冉阿让被警察抓住……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神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先不说好人有没有好报,但至少在这个故事里边,神父的善心就是被“消费”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故事是不是教导我们不要做老好人呢?当然不是!这是告诉我们,善良也是要讲究原则的。我们经常听很多人都说:以德报怨。意思就是,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就不再追究了,让侵害自己的人在内疚中度过。但是,这真的靠谱吗?在博弈论中认为,这仅仅是助纣为虐,因为它们知道做坏事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冤冤相报何时了”,对于个人而言,复仇没什么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坏人坏事有一定遏制作用,因为害怕被复仇而不敢乱来

博弈论学者指出,合作的基础与其说是信任和友谊,不如说是关系的可持续性,只有当双方的关系有着值得重视的未来,才能保证稳定持续的合作。就是说,长远的未来使得持续关系具有价值,不存在未来就很难合作。换句话说,如果你会在某次选择合作,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让对手在下一次也选择合作,当然最后一次就不必考虑后面的行动。问题是,你怎么断定这是最后一次呢?谁也说不准。因此,我们实际陷入有限次数重复性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时,仍然选择合作。这并不表示合作真的对你有利,而是因为表现出合作的姿态对你更有利。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如果双方进行的是重复博弈,那么就有动机保持诚实。不过,重复博弈并无法百分之百地确保参与者的诚实。从主观上来说,要是对方今天行骗以后就可以赚到足够的钱,他就舍得赔上他的信誉。从客观上来说,假如对方即将面临破产,即便他过去一向都童叟无欺,这一次还是有可能会骗你。正因为如此,有的人看起来非常地实在、非常真诚,是因为这样的举动对他有利;如果哪一天他忽悠你了,也许就是因为忽悠对他来说更加有利,仅此而已。

如果有一家面包店,会员卡充1万送1万,你会不会心动?要是还有另一个方案,充100送20,你会考虑哪个方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充100送20”而不会选择充1万送1万。为什么?万一它开不下去,关门大吉,不就亏得你怀疑人生了吗?纵使你是土豪,也不可能会一下子把1万块钱砸到一家面包店,对吧?但是,我们都愿意反复地充100块钱,一直在这里消费好几年,这都是没问题的。这说明了什么呢?消费者和商家都是在重复博弈,用的就是小步慢行,这样的合作才走得更加长远

3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社会生活的秩序,都是源自人的接受与回报,从而产生深度的合作。双方合作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关系要持续,如果没有持续的关系,仅仅是一次性的博弈,这是达不成合作的;另外,就是对于对方的行为,要做出回报,一个永远索取而不会付出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跟他合作的。

一对情侣,如何能够获得美满的感情呢?恋人相互之间的忠诚,靠的不是地老天荒、情深爱笃的誓言,而是需要一定的博弈策略。其实,谈恋爱也是在博弈,谁能够掌握这个博弈的规则,谁才算是爱情的赢家,拥有美满的生活。如何能做到博弈中取胜呢?书上告诉我们:善意、宽容地对待你的另一半;简单明了不要玩任何深不可测,过分复杂的策略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所以,明晰的个性、简练的作风和坦诚的态度倒是制胜的要诀。

书上讲到的“一报还一报”策略,主要表现在:我怎么对待别人,那么别人就会如何对待我,反之亦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偏差,一报还一报还是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就是一个滞后性,付出并不一定立刻看到反馈,也许会有一定的延时。其次,对方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可能跟你有偏差,这就造成了他给你的反馈,未必是你预期的结果。如果因为这样撕破脸皮,就未免有点太仓促了。所以,书上告诉我们,要“事不过三”,给点耐心测试三次,才会得到相对真实的反馈。

第一次合作,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个还是可以理解,还可以合作第二次;到了第二次,如果合作非常愉快,那就既往不咎,但如果还是不对劲,那就要重新评估合作的可行性,然后再看第三次的表现,还是令自己吃亏的,这个时候再“撕破脸皮”都不迟。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书关于博弈论概念部分的一点理解,就先聊到这里,明天我将会给大家分享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博弈,敬请关注我后续的更新。我是@狂人先生,希望我的分享能对你有所收获,明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