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文人们常常以诗文互寄,尺素传情,这些书信中的很多诗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了脍炙人口佳句。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又如苏辙寄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一首壮词。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作者醉梦之中都不忘沙场杀敌、收复山河的斗志,同时也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陈同甫当时探访辛弃疾,两人多有互寄词。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最后一句是一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既是报国无门的苦闷,也是抨击政府黑暗的用意。
此词第一句,用“醉里”、“挑灯”、“看剑”三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一位将军心情复杂,喝醉酒,又难以入眠的形象。好不容易睡着了,“梦回吹角连营”,还是心系沙场,不能忘怀。然后用了一组对仗极工句子,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这里是个典故,指牛。士兵们饱餐牛肉,奏起军乐,准备杀敌,“沙场秋点兵”,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了军队前行和武器装备的齐全、威力,的卢表示快马,这个典故见《三国演义》,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将军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似乎结局非常完美。
结果,这所谓的人生巅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诗人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原来一切只是幻想。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诗宝:
诗君好,能否介绍一下陈同甫?
诗君: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诗宝:
可否就“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再作解读?
诗君:
这个对仗的用法挺有意思的,以数字对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八百里有典故,并不就指八百里长度,而是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驳”骏马之称。
例如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其实古人还有一种对仗的用法,例如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看起来寻常跟七十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古代长度单位里“一寻是八尺,两寻为一常”,所以用寻常对七十,也是数字对数字,并不失当,只是在诗中不是数字的意思,这种用语典的作诗法也值得注意。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了!
夜读龙川词
当行固自佳,
出新亦无怪。
龙川人中龙,
别开龙世界。
九天倾雹霰,
历落称雄快。
嗟彼李易安,
持说一何隘。
行香子·读稼轩词
旧井膻腥,黍稷空庭。曾祈望、戈指神京。温柔总负,虎旅豪英。看楚山壮,吴山媚,越山青。
卅年梦断,一篙波清。平戎志、付与鸥盟。剑归尘匣,身老烟汀。任马儿肥,花儿秀,鸟儿鸣。
有寄
咸阳踏遍又南阳,
更往湘西近夜郎。
知否江山名胜地,
从来半是杀人场。
桐庐高山村
寻春聊散步,踯躅过前村。
风起掀桃幕,云移护竹根。
秧田看多水,芋讼听无喧。
新酿农家熟,要予醉一尊。
拟古
其五
雪暗霜风紧,
旗开鼓角鸣。
男儿多勇气,
一战扫千营。
卜算子·大星山炮台怀古
炮声不再闻,麻石岿然立。勇上山崖荆棘后,阵列丛林密。
海共大星山,天阔飞鹰疾。边戍无人城万里,胜却千排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