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作战,即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这场历时28天,短暂而激烈的边境局部战争中,广州军区前指和昆明军区前指分别指挥所属部队,在广西和云南当面,给予了越军沉重打击,据不完全统计,共歼敌57169人,攻克包括3个省会城市在内的主要城镇24个。
这一仗,实现了军委战前制定的作战决心,那就是“以15-20天时间,力争歼灭越军3-5个师的兵力,摧毁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打出了国威军威,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得到了胜利,不仅对于稳定东南亚局势,而且对于国际反霸斗争,已经起了重大的作用,将来还会起作用。”
在充分肯定此次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通过战争实践的检验,证明我军在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平时训练、组织指挥、战术运用、战斗作风、后勤保障诸多方面都暴露出不少的缺点。
在作战计划方面,所拟制的计划方案不切合实际情况,有的和当时的敌情实际严重不符,相差很大。比如在歼灭高平地区越军时,原计划以7个师的兵力在3到5天,最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全歼该敌,结果先后投入了11个师的兵力,打了28天,直至撤军完成,也没有能够彻底肃清残敌。
在组织指挥方面,有的指挥员机械呆板地执行命令。比如担任向复和背后穿插的125师373团,当前进途中遭敌阻击时,只是等待拔掉了钉子之后再往里插,而没有按照“关门”的意图,灵活变化战术。当正面打不下来时,没有组织兵力迂回到侧后去打,也没有选择迂回道路绕过去向纵深穿插,从而导致部队拥挤在山谷里,不仅伤亡了300多人,还被迫撤回国内,严重影响了部队士气。
在战术运用方面,有的分队战术水平低,战斗队形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增大了不必要的伤亡。 比如379团6连3排攻打那昆西南高地时,排长不组织交替掩护,利用地形地物分段跃进,而是指挥全排一窝蜂往上冲,部队上到半山腰时,敌人明暗火力点同时开火,排长当场牺牲,全排伤亡17人。487团2连攻占536高地之后,两个排拥挤在一条40米长的堑壕里,被越军3发迫击炮弹造成13人的伤亡。
在兵种协同方面,有的合成军指挥员不懂得兵种知识,不能根据地形、敌情的特点,正确的赋予任务和组织协同动作。比如43军坦克团奉命协同陆军第126师376团执行东溪地区进攻战斗任务,合成军指挥员为了让步兵在坦克上坐得稳,人员和武器不掉下来,就采取了最直接最简单的用背包带固定的方法,但却没有考虑到遭敌袭击时的战术动作和协同方法,导致在那岗附近遭到越军交叉火力射击,短时间内即伤亡80余人。
在战斗作风方面,有的干部战斗积极性差,畏敌怯战,放弃指挥,逃避战斗。比如162师484团3营2月25日在北上班罗途中,于班姆南侧无名高地遭到越军阻击,在敌人猛烈火力压制下,面对部队建制混乱的危险局面,副团长和营长先是束手无策,趴在田坎下不敢动, 后来又丢下部队不管,带着身边少数人各自撤走,造成了伤亡101人的严重后果。
在编制体制方面,平时执行满编的甲种师和简编的乙种师两种编制,乙种师临战扩编为甲种师,需要补充近一倍的兵员和提升大批干部。这就使得补入的新兵多,提升的新干部多,部队新成分的大量增加,顿时显得骨干力量薄弱,从而导致技战术水平有限,军事素质不高。乙种师平时每年训练时间只有一个月,上战场之前又匆忙补入大量新成分,这样新组编起来的部队战斗力,明显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在武器装备方面,以步兵分队为例,自动化程度太低。一个9人制步兵班装备3支56式冲锋枪(正、副班长和战斗小组长各1支)、4支56式半自动步枪、1挺56式班用轻机枪,在火力强度和持续性方面均不如同等建制的越军(装备冲锋枪、轻机枪、火箭筒和榴弹枪),因而在战斗中尤其是作战初期,吃了不小的亏。
在后勤保障方面,有的部队初战缺乏经验,忽视了安全警戒,以至于失去后勤保障。比如执行高平战役北线穿插任务的121师,由于对越军的作战特点不够了解,对越军惯于袭击后勤认识不足,以为只要前面的部队打过去了,沿途的敌人就被消灭了,后方也就安全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师和各团的后勤都被安排在本队后面跟进。由于缺少警戒力量,后勤出境之后连续遭到越军伏击和袭击,导致携带的物资损失严重,因此使得部队在第一个星期的战斗中基本上失去了后勤保障。
面对作战中暴露出来的大量问题,广西方向战役最高指挥员、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在战后总结时,归纳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许世友指出:我们军队快30年没打仗了,这是最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过去也都是在北方作战,南方作战从我们到下边的同志,都是不熟悉的,没有打过嘛!它的那个地方十月份以后是旱季,五月份以后是雨季,这是地形和气候特点。再就是干部大量的变动,从下层提到中层,中层提到上层,这也是一个问题。很多缺点,都是在这些问题上产生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经过流血牺牲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正视并改正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南疆烽烟正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