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子道德经演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老子道德经演绎(老子道德经选段)

老子道德经演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可是他却不强调道,也不给道下定义,反而用很多手法将道给描述了出来,也让后人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他说的这句话,说明了三种人“上士”“中士”和“下士”对道的一种理解。

这里面的三种人,并非指三个具体的人,他代表了三个贵族群体,即高贵、平庸和低下的贵族。当时社会,因等级制度原因,三种人知识接受程度有限,所以有些东西浅薄低下之人看不到,因此有了“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样的情况。

在这句话的后边,还有充满哲理的话语: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这几句话饱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其哲理值得深深体味。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光明的大道一定好走?一定一帆风顺吗?前进的道路就会一直前进吗?或许黑暗就在眼前,或许前进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后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最高层次的德,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参差不齐的德之中,普遍且适用性较强的道德也不是全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最刚健的德行,也需要一个一个舒缓的“德”里具体体现。

如果这样说,有些模糊。“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结合下面的话,就会容易理解。“质真若渝”告诉我们,最纯真的材质,它往往都是有一些斑驳杂料组合成的;纯白色的东西,往往都是由浑浊之色调配而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不就是说锐角不就是体现在秃缓的拐角之中吗?最优秀的器物不就是由无数有缺陷的器物一步步地过渡形成的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再优美、再巨大的音响,无不由寂静来衬托,才能彰显其美丽,再庞然大物的物象无不是是超出一切有形之物的无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