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字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在文中提出的人生三次觉醒,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人生三次觉醒的境界)

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字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在文中提出的人生三次觉醒,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人生修行,修的是内在的觉醒。老子认为,人生至少要有三次觉醒,每一次觉醒,都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他的学说虽然深奥难懂,却很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深思。

相对于老子的《道德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就显得通俗易懂。站在人生三境界角度,再琢磨和感悟老子的人生三次觉醒,就会让我们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清醒。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是世间不可多得的智慧财富。 人生就是一个觉醒的过程。人生在世,往往会被虚妄的外相所迷惑,困于成败,迷于名利,陷于得失。所谓的觉醒,就是要打破外在的虚相,提升自己内在的境界,从而回归自然本真,领悟自然大道的真谛。

觉醒决定境界。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老子提出的人生三次觉醒,分别是:反省自己,认识自我;顺应自然、惟道是从;上善若水,无我人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借用古代三位词学大家的名句:北宋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南宋柳永的“一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把这三句有关人间男女私情的词,巧妙地引申为人生的三种境界。即登高望远、认识自我;锲而不舍、回归本真;有无归一,无相随缘。

老子的人生三次觉醒说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是那么地相契巧合。觉醒和境界,两者表现为因果,有时也会是因果交融。但在总体上说,觉醒程度不同,达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的命运也会不同。这种人生的智慧,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不懈追求。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认识真实的自己,这是人生的第一次觉醒。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知,只是可以理解的“尚矣”;而不知道自己的不知,却是一种“病也”的愚昧。一个人只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不知,不断改正完善,才有自知之明,“故知之始己”,实现自我突破。

人生就是一种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用哲学语言说,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真正有智慧的的人,都会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知,突破自我的局限,变小我为大我,才能走向人生的觉醒。

如何突破自我?唯有登高远望。登高远望,才能发现自我的缺陷,找准觉醒的方向。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让我们找到了觉醒的“法门”,从而实现自己的觉醒。人处乱世,思虑渺茫,不知前路何方时,唯有登高远望,“望尽”广远寥廓的天涯路,才能不被烟雾迷惑,看清前行的方向。正如宇航员一样,在辽阔的太空,放眼远眺苍穹,一眼就看了它的无限宽广,就连诺大的地球,竟能尽收眼底。用这样的视野反观自己,觉得只是沧海一粟。心怀浩瀚的大宇宙,看到自己的渺小,就宽广了自己的胸怀。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惚兮恍兮”。顺应自然,惟道是从,这是人生的第二次觉醒。“孔德之容”即是道的一种形态。现代人一切都着眼于物,而老子却着眼于“道”,而且是“惟道是从”。如果专注当下,唯道是从,而不是“惟恍惟惚”,就不会被杂念牵绊,不会对未来担忧,也不会因过往悔恨,只会顺应自然道法前行。一个人如果“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收获的内心越平静。不然就不能超越“物”的羁绊,做出有违“孔德之容”的傻事。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意境。对“道”锲而不舍的追求,人虽然瘦了,面容虽然憔悴了,但依然“终不悔”。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乡间小路,没有一条是平坦笔直的。只有敢于追求的人,才能到达终点。对“道”的追求更是如此,因为“道”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如果“惚兮恍兮”,就容易被蒙蔽,找不到自己的心路。唯有不怕瘦,不怕憔悴,不被“惚兮恍兮”迷惑,“终不悔”的坚持追求,才能有望达到“孔德之容”。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在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善若水,心中无我,这是人生的第三次觉醒。“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来,水既可存于山峦之间,也可流于沟壑之下。水穿石而不弃,润万物而不争。做人应该像水一样,默默无闻,生生不息。圣人施善,更像水一样,没有分别,一视同仁,不会放弃任何人。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学思想,告诫人们,生而不有,有无相生,心中无我,无为而治,这是人生觉醒的最高境界。无分别的施善和心中无我,是人生觉醒的标志,也是人生境界体现。正因如此,它才流芳千古,被世人所景仰,也是凡人众生的追寻方向。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就会看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然开悟,豁朗清明。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旅程。一个真正觉醒的人,一切外在的有无都是假象。人有千面,物有万象。透过千面万象,看透人世间一切假象,就会化解人生的迷局,领悟人生的真谛。 外在追求的都是虚幻,内在追求的才是觉醒。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告诉我们:“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不断突破觉醒的境界,我们的生命才能更丰盈。每个人的觉醒和境界提升,不是一就而就,都有一个过程。只争朝夕,不负年华,应该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蝉蛹的觉醒化成了蝶,鲲鱼的觉醒化成了鹏。但愿我们每个人,反躬查己,褪去外壳,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不断实现自我的觉醒,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有朝一日,就能像蝴蝶那样漫天自由飞舞,像大鹏那样凌空展翅翱翔。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生的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不同。站在至高境界上追求人生,就能攀登上更加丰富多彩的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