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深县地名资料汇编》

深州各村名的来历(深州各村名来历)(1)

辰时

以农为主,盛产花生。该村旧时为镇,农历三、八日有集,工商日盛。

西汉末年,汉光武刘秀走国至此,适值上午辰时,村民以为这是个吉利的时间,便取村名为辰时。

该村居民,陈、冯、土著,世居于此。苏、高、潘三姓为大户。苏姓自交河县迁;高、潘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还有杨、封等姓。

注:康熙深州志载为陈氏,系同音异字,当时是否以土著陈姓命村名,也末可知。

耿村

北临天平沟,以农为主,盛产花生。

明朝永乐年间,有田、马、古三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名为景村。景者,光明也。后有姓耿者来居,遂演化为耿村。而今耿姓仅余一户。耿村原有东耿村、西耿村之分。后因水患,西耿村被冲毁,居民迁入东耿村,合二而一,统称耿村。至今,村民犹称西耿村遗址为西庄伙,云云。

郗家池

南濒天平沟,土质沙白、盛产花生,年产百万斤之多。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谈姓自山西潞州迁此来居,因该村周围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成池,故以姓氏取名谈家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郗姓又奉诏迁此。后因谈姓渐衰、郗姓日旺,遂改村名为郗家池。迄今,郗姓为大户,还有谈、李、高、赵等姓。

窨子村

以农为主,花生之利,过于五谷。

村名来历,其说不一。一说建村伊始,村民无力盖房,挖地窨子暂居,故名窨子村。另一说则为:旧时该村特产土布,村民多挖地窨子纺织于其中,故名。

今考《深州风土记》:旧时此地多织土布。“因北地风高,细纺不易,乡人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地二尺,作窗通日。人居其中,就湿地纺织,便得紧细。”地窖,俗称窨子,该村旧时既以土布闻名,地窖甚多,窨子村之名以此近是。

该村之民今可考者,陈、冯、郭为土著,王、贾二姓为大户。王氏墓碑记载:始祖有权,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榆次县沙沟村迁居印子村,迄今二十三世。同迁者还有贾姓,相传与王姓为表兄弟。王氏墓碑所载印子村,印与窨同音异字,或为假借也。

高家庄

北濒天平沟。

明朝永乐年间,高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以姓氏得名高家庄。高姓为大户,占全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另外还有杨、李两姓,部不足五户。

柏树村

北傍天平沟。

俗传昔时村中有古柏,粗合围,蔽地一亩有余。刘秀走国到此,曾在柏树下拜祖,故名柏树村,又称拜祖村。居民以杨姓为大户,明代于唐奉村迁。

得朝村

东临天平沟。

得朝村,因王莽赶刘秀的民间传说而得名。俗传刘秀在此打败了王莽的追兵,因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有“辰时得朝,柏树拜祖”的传说。故名得朝村。今考刘秀登基是在高邑县的五成陌,并非在深县得朝村。所谓辰时得朝,柏树拜祖纯系传说。该村卢姓为坐地户,居民以宋、国两姓居多,其余还有肖、李等姓。

西黄龙

在该村与东黄龙两村之间,古时有土阜,宛然若黄龙状,故两村分别取名东黄龙、西黄龙。因西黄龙村较小,又称小黄龙。居民以赵姓为大户,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另外还有高、王等姓。

东黄龙

在东黄龙和西黄龙两村之间,昔时有土阜,宛然如黄龙状。故两村分别取名为东黄龙、西黄龙。

该村居民,徐姓为土著。牛姓为大户,始祖知一,清乾隆年间自东开府迁。王姓由深县城西杜家庄迁。

崔家庄

以农为主,盛产花生。

明朝永乐年间,有深州长官庄单姓和大榆林刘姓迁此来居,取名单刘庄。因村小人少,经常受北周堡大地主双千顷的欺侮。单刘两家不敢单独行动,人称单刘哥巴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明朝正德年间,请来下博村崔氏,战胜了北周堡大地主。于是崔姓名声大震。单刘两姓也深荷崔氏之恩,便将村名改为崔家庄。今崔姓仍为大户。

润家庄

以农为主,盛产花。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润姓自山西省迁此屯田耕种,后发展为村,以姓氏取名润家庄。该村以李姓为大户,始祖李京,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西洪洞县迁。

西开府

北傍天平沟。

西开府原名西开福。因该村昔时有石佛寺一座,系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建,俗称开福寺、故寺旁两村分别取名东开福,西开福。后演化为东开府、西开府。

据深州风土记:该村与东开府,疑为晋侍中李嵩与宋相李昉故第,所谓东李家、西李家。第者,府也,故名东开府、西开府。

该村以李姓为大户。然非李嵩、李防之后裔,盖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迁。

东开府

东傍天平沟。

东开府原名东开福,因该村昔有古刹石佛寺一座,俗称开福寺,系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建。故寺旁两村分别取名东开福、西开福,后演化为东开府、西开府。居民以牛姓为大户,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

据深州风土记载:“宋史李防传云:晋侍中嵩者,与防同宗同里,时人谓之东李家、西李家。嵩、昉皆饶阳人,然今深州民村有名东开府、西开府者,疑即二李故第也”。

封家庄

以农为主,盛产花生。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氏祖大利奉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以姓氏取名封家庄。随同封大利来迁者,还有其表弟杨天焦迄今已二十二代。封姓为大户。

深州各村名的来历(深州各村名来历)(2)

深州各村名的来历(深州各村名来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