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陈世美”来比喻负心男人,发达了就抛弃糟糠妻的陈世美遭世人吐弃,特别是女性朋友,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然而,事实是,真实的陈世美并没有负心,包拯铡陈世美这个故事完全虚构,宋朝的包公铡了清朝的陈世美,本来就是个历史的谎言。

背负千古骂名的陈世美(陈世美非负心汉)(1)

《秦香莲》,也叫《铡美案》,是“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剧目。除了京剧,汉剧、徽剧、楚剧、滇剧、豫剧、评剧、同州梆子、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淮调、湘剧均有此剧目,粤剧有《琵琶词》,弋腔有《琵琶宴》,川剧有《陈世美不认前妻》。

所有的剧种里,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说陈世美为考取功名,于乡间日夜苦读,得到了爱妻秦香莲的悉心照料。两人有一子一女,一家生活和睦。后来陈世美赴京应试,考中状元后被太后招为驸马。秦香莲多年无丈夫音信,带了一对子女上京求访。陈世美无情地拒绝认妻,并为免除后患,更派家将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韩琪宁愿自刎,不愿滥杀无辜。秦香莲到开封府告状,包公被秦香莲感动,毅然将陈世美判刑处死。

历史上有陈世美其人,有史可据,清代人。

据《均州志•进士篇》: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

《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士官之家,清朝游学北京。

在舞台上,陈世美也自报家门“湖广均州人氏”。均州即湖北均县,现在的丹江口市。

顺治八年,陈世美考取进士,被组织安排到河北当了县长,后因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陈世美在贵州当官时,有不少老乡和同学前来拉关系,为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他们好好读书以求上进,这样一来,前来投靠的人更多了,陈世美渐渐感觉难以应付,便让总管家以后对来投者一律谢绝。

有个叫胡梦蝶的人,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和陈世美是老乡皆同学关系,知道老同学升官了,而且对投奔者多热情相待,便也赶来投靠,没想到被总管家谢绝,胡一气之下,产生了报复的念头。他把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等社会上一些为人所不耻的现象加在他身上,戏剧《秦香莲》由此诞生。

背负千古骂名的陈世美(陈世美非负心汉)(2)

包公穿时空办案

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个地方请来了戏班子,先演宋朝历史剧《陈州放粮》,再演诽谤剧《秦香莲》的改编剧《秦香莲抱琵琶》。

演出《秦香莲抱琵琶》时,观众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本人按剧本,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后良心发现,便放走了她,随即拔剑自刎。到此便煞戏。

看戏的观众像往常一样情绪激动,不肯散场,举手高呼:“杀了陈世美!”半砖和矿泉水瓶一齐飞向舞台,舞台顿时成了足球场。。。。。。

剧团团长遇此情况,赶紧溜到后台,这时,他发现在《陈州放粮》中扮演包公的演员还未下装。

团长到底是团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指着“包公”说:“给我出去赶快把陈世美铡了。”“包公”一听急了:“我是宋朝的啊,怎能跑到清朝去杀铡人?”团长语重心长地说道:“民意难违,不用讲究这些了,陈世美是附马,只有你包黑子有资格铡他,赶快出去铡了他,给百姓出口气,就能煞戏。”

“包公”马上整理了一下衣服,率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重登舞台。。。。。。令牌一扔,陈世美的人头应声落地,台下一片欢呼,戏剧《铡美案》从此诞生,且越演越火。

背负千古骂名的陈世美(陈世美非负心汉)(3)

于是陈世美背上了千古骂名!

陈世美本是清朝一位口碑还不错的官员,在《秦香莲》中完全被妖魔化,还被宋代包拯铲除。可见历史戏剧之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