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新初三的假期作业,语文科布置了挺多课内文言诗词和文言散文的背诵任务。按照语文老师的说法,中考题中有9分是默写诗词,是送分题,如果不背,则送的分都得不到。

我家老大,这些天背诗词背得挺辛苦。我在旁边笑话她拉垮,她不爽,说你来背一下试试。话赶话就杠上了,我骑虎难下,只好答应也来背一篇试试。老大给我选的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原文是这样的: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篇文章,文字加标点不足200字,但我足足朗读了37遍,差不多写完两个“讀”字,方才背过。默写则到第三遍时方才完全对。

按:“讀”字读书法,乃丰子恺先生当年读书所用。一个“讀”字22画,每读一遍写一笔,诵读遍数必须足够写全一个“讀”字方罢。

这次背诵,给我的感觉是,背过的感觉非常好,但不常背书的脑子挺不习惯,效率不高。

首先,在诵读的过程中,开始前10遍,每遍都很生疏,读后脑子里根本留不下印象。后来,当读到20遍前后的时候,大脑开始对整篇文章有个图形印象了。试着默写,发现忘记句子“湖中人鸟声俱绝”,怎么也想不起来;“余拏一小舟”忘记“一”了;“湖上影子”不确定是“湖上”还是“湖中”;“到亭上”写成“到亭中”;“有两人铺毡对坐”写成“见两人铺毡对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成“余强饮三大白而去”;“问其姓氏”写成“问其姓名”等。

寻思自己默写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觉得作者的文字有可替换之处。写毕再细读,以己字换读,确实不如张岱的好,这大概就是我跟张岱炼字能力天差地别的地方。何况,张岱是创作,而我只是读他的文章,心里觉得字有可改之处而已,真云泥之别!

其次,通过这次背诵,我发现,当一个人理解能力越强,其强记能力就越低。这大概就是清人所言“十五岁之前,物欲未染”而心纯净专注吧。只是,当世事通达的年龄,再来把玩诵读,甚至于背诵,那种感受,就更加的回味无穷。一则是足够懂得文义以及文下之意,二则背诵之后,时时于心中咀嚼,所得更深更甚。

上面讲的是早上背的情况。到得晚上,我再试图背,就又忘记了好几句。忘记的句子包括“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与余舟一芥”、“拉余同饮”以及“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背错的地方,包括“天与云与山与水”背成“天与云与地”、“有两人铺毡对坐”背成“有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背成“一童子煮酒正沸”。略有沮丧,感慨自己记忆力是如此之差了。

最近,有很多新高一的家长和我联系,说录取后,老师都推荐孩子读《古文观止》,要求理顺文义后读熟。我很诧异,怎么会有那么多学校都这样推荐呢?我之前只记得几年前在朋友圈看到人大附中的新高一是这么推荐的。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为什么我们新初三的老师,要求的却是把初中三年来要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散文都背完呢?

我猜想,这还是和中考、高考的不同性质有关。中考虽有部分选拔性,但主要还是结业考试,所以考题设置上,中考语文有9分的课内文言文默写。而高考的目的主要是选拔,所以,文言文部分完全是考课外的。从202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看,文言文散文部分有三份试卷出的是《战国策》的题,一份试卷出的是《史记》的题,所以,除了真正提高文言文的能力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了。

新高一的孩子,大都超过15周岁了,理解能力大幅提高,同时,记忆力也还很好。这个时候,如果拿到一篇文言文,自己先把原文读顺口了,然后不看注释,先行解读一遍,标记自己没弄明白的地方。之后,再对照详细注解,理顺文义,尤其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文通义顺之后,像我这般,把原文至少读个22遍,读完一个“讀”字的笔画数,孩子们背出来是不成问题的。少数长文,如“报任安书”这样的,完全可以多读几遍。

当上述步骤都完成之后,最后再来一遍对译,就是只看原文,不加字,不减字,非必要不调整字序,用笔写下逐字逐句的译文,则这篇文章就真正读进孩子们的脑子里了。

唯一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效率地执行这些计划呢?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篇目(我背文言文的体验以及新高一的文言文学习)(1)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篇目(我背文言文的体验以及新高一的文言文学习)(2)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篇目(我背文言文的体验以及新高一的文言文学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