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谣(十年磨一剑传唱运河谣)(1)

▲ 歌剧《运河谣》剧照

4月14日至17日,由知名歌唱演员雷佳、王宏伟等主演的歌剧《运河谣》将在国家大剧院再度上演。这并非是一次常规意义上的歌剧复排,而是《运河谣》从新戏演成经典的纪念之旅。10年前,国家大剧院推出原创歌剧《运河谣》,并首次以民族唱法为载体。从2012年首演至今,10年光阴匆匆而逝,5轮演出22场,已经让它作为一部经典作品立于歌剧舞台之上,无数观众喜爱这部戏和剧中的经典旋律。

呈现中国民族歌剧 特有的艺术质感

2012年6月21日,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剧以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书生秦啸生与水红莲、关砚砚两位女性间发生的跌宕起伏的动人爱情故事,全剧以运河为线索,讴歌了世间苍生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人性大爱,更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与历史画卷。这是国家大剧院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后推出的又一部中国题材原创歌剧,不过《运河谣》并未采取西方歌剧的美声唱法,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美声风格的演唱形式,并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呈现出中国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和艺术魅力。

首演当晚,雷佳、王宏伟、王莉、孙砾4位从央视青歌赛走出的“金牌歌唱家”不仅奉献了精湛绝伦的演唱,也以深情投入的表演感染了现场观众。有趣的是,整个演出班底基本上被青歌赛金银奖歌手包圆儿了,除了A组的4位“金牌歌唱家”,曾经获得青歌赛银奖的B组歌唱演员王喆、王泽南、金婷婷和王鹤翔也表现得可圈可点,显示了青年一代歌唱家的整体实力。

在人们眼里,除了这部以大运河为题材的史诗大戏之外,《运河谣》的舞台也是一件艺术品。由知名舞美设计师刘杏林设计的舞台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留白等手法,追求中国传统审美中“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韵味。

沿着大运河踏出来的 一部民族大戏

当年,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提出后,让人们对于古老的北京有了全新的认识,《运河谣》更以古老动人的传说和优美感人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感动。《运河谣》集结了作曲印青,编剧黄维若、董妮,导演廖向红,舞美设计刘杏林等国内一线艺术家。创作前期,主创从运河源头的杭州拱宸桥一路北上,对运河沿岸的多个城市进行实地采风,寻找宝贵的创作原型,带回了大量鲜活的视觉形象。如《运河谣》开场舞台上呈现的杭州山水远景、象征运河起点的拱宸桥和惊险的“过闸绞盘”都来自当地原型。黄维若表示:“当初我们从京杭大运河的源头一路北上,访问和参观沿岸的镇江、扬州、仪征、淮安、聊城、德州,直到通州运河码头等节点,体验当年大运河的主要工程走向和人文环境。”采风回来之后,黄维若和董妮经5次创意稿和14次剧本修改,最终以京杭大运河的人文背景为基础,结构了这个具有浪漫气息、抒情风格的剧情故事。

主创谈

10年之间,5轮磨合,演出22场,年轻的歌剧艺术家轮番上阵,无论是舞台上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的扮演者,还是幕后的年轻导演、舞台执行团队,如今的他们都已经成为歌剧行业中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印青:

为中国观众、当代观众而创作

印青在运河边长大,在江苏滨海参军之后又在运河的源头杭州工作了十几年,其间经常去运河沿岸采风,收集了大量运河沿岸民歌。运河对印青而言就像儿时相伴、从未远离的朋友一样亲切。印青说:“我从小就听说过很多有关运河的故事,也听过很多民谣、船工号子、民歌小调,甚至会唱这些歌曲。这些元素在后来《运河谣》的创作中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剧中,有多段好听、入耳、走心的唱段。同时,印青依据汉语四声和民族唱法的特性,在曲式结构上做了很多探索,力求强化音乐的戏剧表现,其中,为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创作的咏叹调极具情感张力和性格魅力,体现全剧主题的合唱《运河水》《拉纤歌》《船工绞盘歌》则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而《彩龙船》和《大豆白米花生》等合唱则充分展现了运河南北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来生来世把你爱》等精彩唱段堪称全剧的点睛之笔。印青认为,写运河要有力度和史诗感,体现出气节,而写“谣”必然要亲切、好听,可以传唱,两者缺一不可,将民谣的悠扬和歌剧的张力良好地融合体现,让中国观众听着好听、顺耳。

印青曾经表示:“《运河谣》是为中国观众、当代观众而创作的,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我希望谱写出真正具有现代风貌和民族气韵的作品。国家大剧院的民族歌剧应该有其标志性和标杆性!”如今,唱了10年的《运河谣》已然成为一部标杆性的舞台作品。

沈亮:

10年后,我们都不一样了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孵化器,不仅生产了数10部中外歌剧作品,同时也培养了大量歌剧表演与制作人才。2012年,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沈亮出现在《运河谣》主创名单中,她是项目负责人,也是该剧导演廖向红的助理导演。这次,早已独立执导多部大戏的她依然是这一轮的复排导演。“《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尽管《西施》《赵氏孤儿》比《运河谣》还早,但第一个启用民族唱法的是《运河谣》。”沈亮说,这是《运河谣》这部剧的特殊意义所在。一晃10年,当年的点滴记忆在沈亮脑中清晰地闪现,“2011年,我跟着导演廖向红、编剧黄维若和董妮等几位老师从运河的南方源头北上开始采风,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刚刚完婚的新娘子。我们一路从南向北走,回想起来,这是一个特别扎实的创作过程。”对于10年前的那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演出班底,沈亮同样感慨万千,“雷佳、王宏伟、王莉、孙砾等几位青歌赛金奖获得者,王喆、王泽南、金婷婷和王鹤翔等银奖得主,在《运河谣》的舞台上得到了成长和历练,10年之后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变换了身份和工作岗位,有的去了院团,有的进了院校,他们在艺术和人生的理解上、艺术的技能上都有了更高维度的提升,在人生角色上也有了更大的社会担当。不过好在,大家还坚守在艺术的一线,发挥着更大的艺术能量。”

雷佳:

水红莲已经成为经典

作为当年的水红莲扮演者之一,如今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雷佳是民族声乐领军人物。想起当年的首演,雷佳觉得有些恍如昨日:“10年前,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部戏的首演,10年过去了,水红莲这个角色在当代的中国歌剧中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艺术人物。这10年可以说是中国歌剧蓬勃发展的10年,而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排头兵也经历了精耕细作的10年历程,我们这些歌剧艺术从业者赶上了这个成长的好时代。”《运河谣》在中国歌剧民族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作为旋律大师的印青为这部戏创作的很多唱段,现在都已经成了专业院校比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曲目。雷佳认为,《运河谣》是一部现象级的歌剧,是一部雅俗共赏、专业性和普及性兼得的歌剧,剧中许多唱段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板腔体,还有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方式来创作的核心人物唱段都非常经典,经得起推敲。《运河谣》这部戏虽然是个历史题材,但在当下演出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她希望把这部戏献给所有漂泊无定尤其是那些在外打拼的人。“只要心存善良,只要真诚而无私,只要充满同情与关爱,人与人之间相互构成他人的心灵家园,就能给世界带来光明与温暖。”雷佳说,“10年后再演这部戏,无论对这部戏的内容以及水红莲这个角色的体会都将更加深刻,我相信在舞台上会呈现一个经过更多揣摩和思考、精心打磨过的民族歌剧经典角色。”

王喆:

演《运河谣》就像回炉上大课

对于歌剧演员王喆来说,《运河谣》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歌剧的她,演的第一部歌剧就是《运河谣》,而且就是女主角水红莲。再有,就是她幸运地遇到了导演廖向红,她说:“廖向红既是中戏的老师,又是该剧的导演,这对于第一次走上歌剧舞台的我而言,就像是一次回炉再造,这次排演和学习为我日后的歌剧舞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业界和观众的认可也为我树立起信心。”之后,她陆续在国家大剧院出演了《长征》《金沙江畔》等歌剧,相继塑造了与水红莲不一样的歌剧角色。王喆表示,国家大剧院对她来说,既是一个歌剧实践的艺术殿堂,同时也是另外一所学校,她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成长。10年来,每一次《运河谣》的演出,都让她感觉在音色上、表演上、表达上以及角色的体现上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我希望通过不断的艺术创作和时间的历练,让观众能感受到歌剧演员的艺术成长。”王喆说。

2022年4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十年磨一剑传唱〈运河谣〉

当年的年轻艺术家都已独当一面》

↓ ↓ ↓ ↓ ↓ ↓ ↓ ↓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谣(十年磨一剑传唱运河谣)(2)

记者:张学军

责编:勾晓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