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国学的基本经典、《四书》之首

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也极其深远。

《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

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 》开篇的几句话是最关键的话,是全篇的宗旨,

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思。

好大学必读的书 简简单单学四书(1)

《四书》书影

一、《大学》的总纲领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提出了人性本善,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1、大学之道

《大学》所讲的“明德”,

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讲的本体。

“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传统文化讲就是慈悲。

“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把“大学之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

2、现实意义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

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的上头加一个“明”字。

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

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

3、恢复方法

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

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大众恢复自己本性的明德

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

谁做到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

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好大学必读的书 简简单单学四书(2)

止于至善

二、大学的方法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呢?

第一个是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

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

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朝三暮四。

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了,你才能静得下来。

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

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

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好大学必读的书 简简单单学四书(3)

《大学》书影

三、大学的入手处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正行为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从“格物”下手

“物”是什么?是物欲,欲望。

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

1、“格物”是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

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打仗,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

自私自利、贪求、负面情绪、错误的观念、骄傲自大、名声远闻,以利养身、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这就是欲望的范围,普通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你成就大众之前,先要成就自己,就是明明德。

从哪里下手呢? 格物。

“格物”是欲望管理,

“致知”是将错误的观念修正为正确。

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

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

2、如何持续提升和完善自己

若是学圣贤,天天都不能离开圣贤教育。

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 怎样才能不离开? 读经就不离开。

“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向他们学习。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

圣贤教育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成就自己幸福美满的人生,才是真学习圣贤。

孔子他们“止于至善”--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好大学必读的书 简简单单学四书(4)

万世师表 孔老夫子

小结

《大学》开篇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一部《大学》的核心与要领。

强调修己--提升和完善自我,是成就自己的前提,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就美满的家庭

更进一步,为了服务国家的振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尽一份力量。

多读好书,分享经典的智慧,感受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