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灭瑶关 位于菁盛乡百旺乡交界的红水河左岸。 都宜公路穿关而过。原为盘山小道,悬 崖绝壁,下临红水河,地势险峻。清初、夷江、大成一带瑶壮民不甘白山、安定土司横征暴 敛,连连揭竿反抗压迫。两土司合谋集结团丁练勇数千“进剿”起义瑶民,在此关隘大肆屠 杀瑶民, 土官为表“功绩” 在关隘石壁刻下“灭瑶关” 3字,字径长0.70米,宽0.63米。 1982年4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匹夫雄关 位于菁盛乡红水河岸边。 相传很久以前,一仙女东飞至此,无法展翅过关, 遂隐身于关下石壁安身,后人立庙以祀,故亦叫“娘娘隘”。明成化戊戌年(1478年)关石壁 镌刻有“岠岈” 两个大字,每字大1米。近处石崖还有碑刻数处。关口右临红水河,左为悬 崖陡壁,石峰耸立,雄奇险峻,令人惊心动魄。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名将石镇吉 兵败百色后,沿江而下到此,被安定土司官潘凤岗伏兵擒拿,潘氏土官在此刻下“纪功碑” 一座。1956年修通的都宜公路斩关而过。从此,车辆络绎不绝,匹夫雄关再也不是令人生畏 的“鬼门关”。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 位于县城东半里许, 跨澄江河上,计10大拱,全长96米,宽4米,高7米。为县 境尚存最好的一座石拱古桥。原桥碑亭载,该桥系潘凤岗承袭安定土官后,出资兴建。该桥 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3月竣工,桥身刻有“永济桥”3字, 每字一尺见方。桥西头立“凤来亭”一座,亭内立石碑一块,亭侧有一棵大榕树,形如巨伞, 浓绿成荫。“文革”中,桥头风景尽毁,剩孤桥一座。1972年,在永济桥上方新建一座钢筋 水泥大桥, 1978年,在永济桥面上建立图书馆,古桥变成“水上图书馆”。1982年4月列为 县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岩 原名光隆岩。 位于下坳乡光隆村。洞长100米,宽8米,高10米。都九公路穿过 其间。洞内有季节性小溪流,路旁怪石峥嵘,为奇特天然关隘。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 在岩内以开小食店为掩护,设革命联络站,中共游击武装曾凭天然关隘打击敌人,在革命史 上写下光辉一页。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桥蒡隧洞 又名“神仙洞”。位于高岭乡,洞长480米(天然250米,人工凿230米),宽约 40米,高20米。洞内天然溶岩发达,钟乳石密如垂帘,廓道纵横不绝,地面石笋林立,犹如 仙女撒花、渔翁垂钓、群猴嬉戏,百兽联欢、相传为神仙聚会之地。1970年凿通穿山洞口, 次年5月, 隧洞图片在广交会展出后,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其中有法国、荷兰、老挝 等国友人。西安电影制片厂曾在此拍摄《碧水壮乡》纪录片。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都安县苏维埃政府 旧址位于都阳圩。1920年1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都安赤卫营和恩隆县 七里区赤卫队联合击败都阳团局黄永然的民团武装,攻入设于都阳土司衙署的团局,俘获土 豪恶霸黄瑞祥等13人。 1月27日,韦拔群抵达都阳,召开各级领导会议,正式批准都安县苏 维埃政府成立,同时选举覃道平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原都阳土司司衙门口挂上“都安县 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解放战争时间,中共右江地委书记区镇和都安县地下党负责人方生等 人曾在此办公,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武装斗争。   该司衙为三进两院,木柱砖瓦结构的古建筑,以石板为门框,镌刻各种花纹图案,门前 有石狮、石凳、雕工精细。两侧有数十间厢房,四周筑土垣以护,长60丈,高5尺。明末圮, 清时再置围墙。解放后,为都阳乡人民政府驻地。1960年,第二座院子拆除,另建新楼,第 三进院子和两侧厢房同时改建,仅有第一进院子保存完整。1982年4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桂西游击队指挥部旧址位于古河乡古河中心校。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先躯陈铭玖等人 曾在此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革命道理。1920年1月,古河区苏维埃政府在此宣告成立。 1949年8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指挥部在这里成立,指挥员赵世同,政委区 镇,政治部主任黄耿、参谋长姚冕光,在此发布《桂西人民起义宣言》。领导东兰、万冈、 凤山、天峨、河池、都安等6县游击武装进行革命斗争。旧址为四合院结构,周长126.8米, 南北长56米, 东西宽28米,共有房屋23间,1980年县拨款按原样维修。1982年4月列为县文 物保护单位。   右江地委革命干部学校旧址 1949年6月,中共右江地委革命干部学校在江洲乡南完中心 校创办。校长黄耿,党委书记区镇,军事训练负责人赵世同。第三期搬至古河中心校上课, 与桂西指挥部在一起。学员来自广西14个县(市) ,共345人,干校政治、军事教员共31人。 1949年12月,中共右江地委和桂西指挥部搬到田东县平马镇,右江干校也随迁走。解放后南 完小学仍保持原样。该校周长30米,深6米,宽20米。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陈列馆   该馆位于安阳镇翠屏山下,房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原系周氏祠堂,1983年为 县文物陈列馆。 该馆现管文物保护单位1 3处,馆内珍藏各种文物100多件,设3个陈列室: 历史文物室陈列有东汉至清代的青铜铁银器,陶器、古钱币(一百多公斤),墓碑、古书画等, 其中有铜鼓、唐宋代古币、明代青花瓷瓶以及黄筱西、李友竹的古字画等。革命文物室陈列 有民国15年至民国38年县域赤卫队、游击队用过的武器弹药、军号、标语口号、文献等,其 中较珍贵的有韦拔群亲自组织和领导的板升下已村赤卫队印章、队旗和军号,镇西乡劳农会 印章等。民族文物室陈列有县境瑶、壮等各族人民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俗民风用物, 瑶族的背篓、服饰;壮族的壮锦、纺纱机、织布机等。

胜迹

   昔日八景   福寿重岩 位于安阳镇翠屏山左侧腹部。 洞高9米,宽6米,深11米,洞底宽敞平坦,可 容数百人。洞前花卉清幽,林木苍蔚。据民国《都安县志·预稿》载,光绪五年(1879年)安 定土官曾开辟通路,供游人登岩游玩观赏。“七七事变”后,为避日机空袭,国民党都安县 政府档案图籍卷宗及武器弹药移至岩内贮存。民国32年,县政府拨款改筑新路,路旁设栏杆, 建“登寿亭” ,亭门制联曰“千廓云烟留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山脚至洞口共360级 台阶, 沿路左边石壁镶刻历代文人墨客游岩诗句数十,洞口刻梁方津题写“福寿岩”3个大 字和省指挥官李画新题写的“福寿”2个大字。1982年4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翠屏叠幛 屹立于县城西面的翠屏山,由秀峰6座重叠组成,形如环椅,峰峦翠叠,奇挺 秀拔,峻壁横披,拱卫全城,雄伟壮观,宛如一巨大屏幛,因此名之。山上有蝠鼠岩,山中 有观音岩、福寿岩。左面有狮子岩,右面有白虎岩,镇仙岩等点缀其间。山下石笋林立,清 泉长流,镇仙岩为革命烈士公墓。两排山势并列重叠,前排主峰高400多米,后排主峰高600 多米。 山脉南北走向,南端至北端长约3华里,四周宽约10公里。山间有多处杯形谷。安阳 镇诗人张瑞生有《翠屏山》诗:“雨露淋屏幛,清风浴翠薇,雄狮方踞生,蝠鼠自高飞,澄 水山前过。安阳眼底归,重岩铭福寿,大士本慈悲。”1982年4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八仙古洞位于地苏乡八仙山腹部。 古称“八仙古岩”,洞口筑石城,高3.5米,长30余 米。据民国《都安县志·预稿》载,石城系安定土官潘如禄为在岩内“练丹”和避司民谋反, 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筑。洞内宽敞平坦,有石笋多处,斜坡深处60米有一岩水湖。径 约20米,湖水澄清如镜,长年不竭,沿湖边进入第二层洞内,钟乳石柱,林立晶莹,悬挂其 间,前人曾有诗云:“八仙去后洞留名,中有棋盘片石平,王质烂柯曾到此,清风一带半山 横。”“文革”期间,电影厂家曾来洞内拍摄电影。   龙颈银涛 位于澄江乡红渡村澄江河与红水河汇合处, 有一潭,形似巨龙张嘴,吞噬澄 江河水,而后汇入红水河,故名“龙颈”。潭口半里许有一怪石,横跨河上,河底有一“石 峡”横锁。每当汛期,大水泻下,急穿峡口,激石飞溅,自如银花,光强夺目,涛浪惊人, 声闻数里,故称“银涛”。每当秋冬季节,水位下降,潭内流速缓慢,人们可以下潭捕鱼, 潭内流水在明光反照辉映下,极为绚烂,身处其间,犹入水晶龙富之感。邑人韦精忠有诗云: “无限深潭气象雄,银涛汹涌震长空。层层巨浪排山吼,阵阵波澜倒海中,疑是雷神擂战鼓, 宛如猛虎斗蛟龙,登崖试望滩头水,怡似身居万籁中。”   古松晚钟 位距地苏街里许之地苏河中,有一小洲叫“古松洲”。昔日洲上有古庙一座。 庙前长古松数棵,高大葱茏。庙中有佛象数尊,柱上悬挂大铁钟—13,每当落日衔山,庙祝 焚香烧烛,敲击铁钟,悠悠钟声,传闻乡里,故称古松晚钟。游人常撑木伐登洲,赴庙中游 玩。洲上尘埃不染,嚣声无闻,环境幽静,宛如仙岛。古人曾赋诗曰:“天生地成一小洲, 回环水绕景清幽,衔山落日钟声晚,四邻乡里该翘头。”解放后,拆毁寺庙,开荒种地。   响泉夜月 位于高岭与大兴乡之间关口要隘“百关”处。两边山峰对峙,澄江流过其间, 流水至此,被石峡横锁,落差丈许,倾泻而下,宛如瀑布,激礁飞溅,高达数尺. 响声隆隆, 数里之外可闻,故名“响水关”。月明风清之夜,月光幕撒,银涛锦浪,相互辉映,有声有 色,优美壮观。游人至此’,无不清新耳目,涤净胸中之郁。昔人曾诗云:“描画难如出自 然,都安八景数为先,有声有色滩头水,疑雾疑云水面烟,望去宛如悬瀑布,听来浑似鼓琴 弦,不知多少游人醉,几度流连玩响泉。”解放后,兴修水利,填石数丈高,使河水一线拉 平,流水因此无声,瀑布浪花随之无迹。   洪津古渡 位于澄江乡红渡村。为昔日都安通隆山、南宁要津。清嘉庆二年(1797年) 白 山土官在渡口南岸崖壁刻“红津古渡” 4字而名。古渡岸口,陡壁绝崖,怪石嶙峋。北岸崖 上,曾有古庙一座,突兀峥嵘。貌似深山古寺,两岸码头,人来人往,肩挑背驮,络绎不绝。 因其为要津,乃兵家常争之地,清光绪年间,会党首领韦五嫂为防官军进攻曾派兵抢夺该渡, 在此与思恩府官军激战。邑人有诗日:“大江滚滚向东流,此地千舟大渡头,断壁悬崖百般 险,旋滑暗石万人愁,凭它巨浪惊神鬼,如我平心不惧忧,今日虹桥飞两岸,当年胜景任沉 浮。 ”1967年,渡口下游几十米处凌架一座全长230米,高80余米的石拱大桥,古渡从此冷 落。   绿岑仙谷 位于安阳镇西北里许绿岑山连峰腹岫处。谷长约600米,宽20余米。坐西向东, 谷口右侧, 有一巨幅石壁。民初,潘氏土司后裔于壁上镌刻“绿岑仙谷”4个古篆体大字。 谷中花果飘香,绿树参天。长年荫翳,四季如春。清末年,土官后裔在此开辟石山园林,作 读书消遣之所。 谷有“天香阁” 、“抬鹤楼”、“紫虚馆”、“抱琴廊”、“梦仙观”、 “度月楼”、“课山房”、“竹坪坞”、“三生池”、“莲花池”、“美人首”、“月滨泉”、 “夕翠亭”、“墨兰台”、“蹑足坳”等30余处“仙境”。“倏然亭”为最著,有奕棋石台、 石凳、亭柱楹联日:“胜赏得此山,喜翠凸青凹,别是化工开境界;幽栖谷后日,且编芳架 竹,时来小坐对烟霞”。山下有刘三姐庙,每日游人络绎。后因一对恋人遇害谷中,“仙谷” 就此荒寂。解放后,县人在谷中植树造林,给“仙谷”增添春色。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 单位。   石刻   “绿岑仙谷” 石刻 位于县城北里许绿岑山麓坳口。坳口右侧有一天然平板石壁,横直 宽阔数十米,石壁上镌刻“绿岑仙谷”四个古篆体大字,每字径高4。6米,宽3.13米,笔画 宽0.26米,笔迹深度0.15米,每字面积为14.4平方米,系安定土司后裔潘逸仙手笔。民国12 年潘以500两银子请匠人镌刻,石刻完好无损。   福寿岩石刻 位于福寿岩洞前石壁。 南面刻有国民党省指挥官李画新所题“福寿”两个 大楷字, “福”字径高73.43厘米,宽78.49厘米,“寿”字字径高100厘米,宽73厘米。北 面有国民党县长梁方津题“福寿岩” 3字,每字字径高60厘米,宽55厘米。洞内和沿路刻有 “好景全凭点缀功,名亭新建夺天工,邑人底事联翩上,福寿双星在个中”等诗文20多幅。 有正楷、草体各式各样。   永济桥碑 刻该碑原在永济桥西端“凤来亭”内,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仲夏。全 碑317字,记述建桥经过,为土官潘凤岗歌功颂德。碑高205厘米,宽138厘米,字体为楷书, 字径6.5厘米,藏于县文物馆。   司马桥碑刻 立于地苏乡新苏村司马桥边凉亭内。 该碑刻有《地苏司马桥序》、《地苏 司马桥记》 、《司马桥边凉亭记》和《竹枝词》一首。全碑共1500多字,碑高150厘米,宽 95.8厘米,楷字,字径大者4.5厘米,小者2.5厘米,一般3厘米。立于民国26年6月28日。   潘凤岗纪功碑 位于菁盛乡“匹夫关” 上,碑名为《安定司世候潘公凤岗纪功碑》。碑 高110厘米,宽86厘米,字径为2.5厘米楷书,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冬。   潘凤岗墓表 位于潘凤岗墓后, 碑高144厘米,宽88厘米,字径为2.5厘米的楷书。全碑 1103字。内容为潘的生平事迹。立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四日。    崖葬   雅龙乡竹山竹弄电屯后山崖上,有崖葬1处,棺中安放1男尸(木乃伊) ,距今200多年, 尸体完好不烂,随葬衣物完整无损,板升乡那飘村红水河边山崖有崖葬数处,棺木一头露出 洞口,洞口距离地面高数百米,悬崖陡壁,一般人无法攀上。 

广西都安韦氏最老祖墓 广西都安文物胜迹(1)

史方志

广西融安文物胜迹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广西环江文物胜迹 广西钟山文物胜迹 广西百色文物胜迹 广西钦州文物胜迹 广西田东文物胜迹 广西宾阳文物古迹 广西鹿寨文物名胜 广西资源文物古迹 广西融水文物古迹 广西蒙山文物遗址 广西全州建安司人谈建安司的往事 广西奇闻轶事5:融安篇 广西隆安剿匪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