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背过,虽然我们都知道这首,但是它其中的深意你都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其中的深意吧!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这首诗是他早期隐居鹿门山时的作品。
春天的早晨,昏昏大睡的诗人被声声鸟鸣惊醒。诗人的春天是从睡醒中开始的,是从鸟儿的歌声中开始的,以这样的方式写春天,别具一格,很有特色。
首句点题,“不觉”是不知不觉。温暖的春夜,他睡得多么香甜,不知不觉已是旭日临窗,鸟鸣惊醒梦中人,他的心情是欢悦的。次句写春景,确切地说是春声。鸟啭枝头,叽叽喳喳,而且是“处处”,一派生机勃勃。三句转到回忆,诗人追忆起昨晚的风和雨。末句回到眼前,潇潇春雨后,外面一定是落红满地了吧?带有一点淡淡的惜春情绪。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变化都蕴含在这二十个字中,起伏跌宕,很有精妙。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诗人写鸟是“闻”,而不是“看”,写花落是一个问句——“花落知多少”?他没有推开窗户,也没有站在窗前,更没有走出房间。而是躺在床上,很有可能就是在被窝中呢。鸟儿的叫声是听到的,“花落”是他在想象,是他在推测。
古人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读书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诗人是懂得。但他在干什么?他在睡懒觉。他好像没有感受到外面的变化,除了昨天晚上朦胧中听到外面的风声、雨声,他是一觉睡到大天亮,他听到鸟儿欢唱,想着昨晚的风雨,禁不住问了句,风雨中有多少落花呢?
同样的写法,宋代大词人李清照也用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他们为什么都不去看一看而是问别人呢?因为这是写诗,因为诗人根本就不想写“实”了,就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丰富。如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样,通过视觉,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让读者想象墙内,想象满园;而孟浩然则是通过听觉,把春声引向屋外,让读者想象外面的春色。
不管你想不想听,不管你想不想看,那盎然的春意,自是不可阻挡,就在你的耳边,就在你的身边。
春天是色彩斑斓的,春天是芬芳醉人的,这些诗人都不去写。他只从听觉落笔,写春天的声音:静谧的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让人联想到那如烟似梦的凄迷意境;朝来处处的啼鸟,啁啾起落,远近应和,让人去体味那户外春意喧闹、春光烂漫的美好景象。这是诗人的感受,也是我们的感受。
你可以想象,写这首诗时,诗人是多么慵懒,多么自在。他不告诉你春天什么时间来的,也不告诉你春天什么时候会去的。他只说,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我感觉到昨晚有风有雨,我猜想会落花片片,这一切都是在我睡梦时发生的。假如你问我什么时候去欣赏大好春光?我还真不告诉你,而且我也不知道呀?我想去看的时候就去看,我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多么率性,多么纯真,如果不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人,如果不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天真烂漫,满含童趣的诗歌的。
一首短短的五言小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绝的手法,仿佛行云流水,平易浅近,但却醇厚意浓,情真景真。它像一股清泉,从诗人的心灵深处流出,跳动着诗人的脉搏,灌注着诗人的生命,也涤荡着我们的身心,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常说孟浩然的诗平和,清淡。是的,真是平淡,还是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评价这首诗吧,他说,孟浩然的《春晓》,平淡到了已经看不见诗,而只看见了一个真正的孟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