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海,浩淼辽阔,岛礁星罗,资源丰富,美丽而富饶为更好地了解南海、认知南海,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开设“美丽南海 ”专栏,解读南海“季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揭密南海“岩石圈”资源形成的万年印记,打开南海“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神奇之门,在知识的海洋快乐遨游,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海洋濒危鱼类的现状及背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海洋濒危鱼类的现状及背景(我国华南近岸海域发现2个鱼类新物种美丽南海)

海洋濒危鱼类的现状及背景

编者按:南海,浩淼辽阔,岛礁星罗,资源丰富,美丽而富饶。为更好地了解南海、认知南海,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开设“美丽南海 ”专栏,解读南海“季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揭密南海“岩石圈”资源形成的万年印记,打开南海“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神奇之门,在知识的海洋快乐遨游。

近日,联合国海洋大会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再次重申我们正面临着海洋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以及海洋物种丰度和分布发生持续变化的严峻形势。会议宣言草案也再次提出“海洋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在气候系统和水循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加深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显得更为迫切而重要。

自1753年瑞典科学家林奈发表《植物种志》起,生物分类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人类探索和认知生物多样性的根基,也是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基础。科学家迄今发现、描述和命名的物种,仅占我们地球物种的6%,而令人惋惜的是,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研究就已经灭绝了。

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科。同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其“远方表亲”——海龙和海马。原因之一是海蛾鱼科仅报道有6个物种,而海龙科鱼类却有300余种。海蛾鱼科广泛分布于从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域。其作为药源生物在中药材市场广受青睐,同时在水族观赏市场也大量流通。统计显示,仅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地,每年就有70多万条海蛾鱼被交易。有学者认为,海蛾鱼的种群密度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单配制繁殖特征,加之其较弱的扩散能力,使得海蛾鱼可能对于高强度的捕捞活动十分敏感,其野生种群也正面临巨大威胁。

我国之前共记录有海蛾鱼3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团队2020年在阳江和北海海域发现1个新的海蛾鱼物种: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sp. nov.),其长期以来被认作短尾海蛾鱼(Spinipegasus laternarius)。近日,研究团队又在福建厦门近海发现另1个海蛾鱼新物种: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sp. nov.),其原本一直被认为是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新增的海蛾鱼新种正模及副模标本目前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全球海蛾鱼科鱼类自此从6种增加至8种,其中我国近海共分布有5种。

在现行的分类系统中,海蛾鱼科仅包含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两个属,而Spinipegasus是作为一个亚属被划分在海蛾鱼属(Pegasus)中,曾有学者提出将Spinipegasus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新属,但是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团队通过对海蛾鱼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形成姐妹群,两者的亲缘关系更近,而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则聚类在海蛾鱼属和宽海蛾鱼属之外,该结果充分支持了先前研究中提出的将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划分为独立属的观点。该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于海蛾鱼科物种资源的认知,同时也为我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图1. 2个海蛾鱼新物种的形态图谱

图2. 2个海蛾鱼新物种的地理分布和进化地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