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潜规则”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大多数听见的“潜规则”这个词都传自于明星和某某导演。但是有一个潜规则就不一样了,是来自北京大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北京军区大院是一个属于特殊时代下的一种产物,生活在里面的人也是受这种文化的深刻影响。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1)

在北京军区大院的人过的是一种非常有秩序的生活,甚至还有一些“潜规则”,传自北京军区大院的子弟中间。

“潜规则”的来由

北京大院是一种不一样且特殊的城市构造,在新中国建立后才产生的政治产物。院里面不仅仅有房屋和各种设施,还有街道,就像一个现代的小区。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

听到这里就感觉很厉害了吧,当时的那个时代就和现代小区一样了。这个小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当时政权采取的一定措施。当时的北京汇聚了许多政治、军事、研究类的各种专家,为了这些人才能够留下并且努力付出,首要的就是解决居住问题,这就是军区大院的产生,俗称北京大院。

既然北京大院都是各种要职居住,还有各种专家居住的地方,治安肯定非常的严格。所以北京大院里面各类职位分得很清楚,主要分为四大类。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3)

第一种就是军队大院了,这里居住的都是军区人员,人员也是最多的。毕竟一个国家,军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没有军人居住,这么大的院子安全也有待商讨吧。

第二种就是国家机关大院,第三种就是高校大院,第四种大型国营工厂大院,这几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单位,都不对外人开放,车辆没有相关证件也不允许进入。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4)

整个北京大院都是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包括土地的自治权,可以随意改造,无需别的部门审批。所以后面市政道路修建的时候不能用这片土地,只能绕开,所以北京的有些道路比较曲折。

北京大院居住的具体都是什么人呢?

北京大院特殊在什么地方?当然是里面的居民了,普通人是不能够居住的。住在里面的人都是新中国建设的功劳之臣。

大院的子弟因为上一辈的功劳居住在里面,他们受到的也是这个特殊环境下的熏陶,成为了更好的存在。他们一起读书,长大,参军,参与政治等,一同成长。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5)

大院子弟的“潜规则”

他们虽然都是军人和其他专家的后人,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清楚地感受到职位高低带来的差距。军区大院更甚,等级分明的军衔,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分明的,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非常的早熟,都知道这些“潜规则”。

即使后来取消了军衔制度,但对于这里长大的孩子,还是会拿自己的父辈的勋章和参加革命的资质来排资论辈。

这种教育不是都是坏处,很多孩子知道了社会的残酷会更加努力,加上军事化管理,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优势,这也是他们比父辈更加优秀的原因。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6)

而且军事化的管理,让孩子更加独立,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更能适应环境,照顾自己。加上父辈是非常忙的,他们平时也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只知道自己的父母身上的荣耀。在很小的时候都被送入大院里面的幼儿园,托儿所。

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这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基础,是成长路上的基石。这让里面的孩子互相产生坚固的友谊,互相帮助、依赖、鼓励。

长时间父母必须听从组织安排,忙得不能够陪孩子,这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身边玩伴的重要性,他们的感情多数在同龄人身上,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能够自己决定做什么事情,不会过度的依赖父母,可以孩子们自己商量应该怎么做,想怎么做。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7)

最后,军区大院的孩子长期受到祖国的爱国情怀的熏陶,这让他们非常坚定对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孩子们对政治方面的话题都非常的有兴趣,他们的话题都是关于国家发展,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等话题。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和普通的孩子发生了质的不一样,他们长期的优越感让他们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的懂形势,让他们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40年代北京中产生活 北京大院子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8)

总结

虽然这种环境会让孩子产生优越感,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们构成的特殊群体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缩影。这些孩子生活的环境是残酷的,但是他们能够更早地成熟起来,能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光发亮,为祖国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