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图(湖南十四五规划建议微解读加强新型城镇化)(1)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淦璋

县城同样是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

湘中地区一座县城的房交会,就有18家房地产企业参加,提供了5000余套房源——这是今年11月1日,新化县房交会主办方披露的数据,着实令人吃惊。

中国城乡格局巨变带来新现象:外出打工农民挣钱后,回到农村盖房子,但更多人选择到县城购房落户。

一说起新型城镇化,谈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似乎更加高大上,但一直被忽视的县城,同样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内外环境变化,以及对“扩内需”的更加重视,注定县城在新型城镇化里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今年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湖南“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湖南23个县城跻身Ⅰ型小城市

有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县域人口回流明显,新增城镇人口一方面集中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另一方面则流向了县城。2019年,全国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4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

县城相比农村,有更好的医疗、教育和居住环境,不少县城的城市建设近些年驶上快车道,高楼大厦也建得“有板有眼”。

新化县2011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如今已经达到22平方公里,进入Ⅰ型小城市行列(国家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在20万至50万之间)。

对于我省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来说,县城就近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一直是近些年的发展趋势。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2020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显示:全省23个县城成为Ⅰ型小城市,分别是新化县、宁乡市、邵东市、桂阳县、吉首市、耒阳市、隆回县、武冈市、祁阳县、张家界市、攸县、祁东县、浏阳市、澧县、醴陵市、宁远县、湘乡市、华容县、衡山县、临湘市、沅陵县、石门县、茶陵县。冷水江市、常宁市、东安县等63个县城成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下),发展后劲值得期待。

县城需要全方位“强身健体”

增加5万人口对大城市可能微不足道。对于一个县城来说,增加5万人口,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产业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解决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居住和生活问题。

肉眼可见的是,我省一些县城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快速扩容,却也沾染了“行车难、停车难”等大城市病。而且,不少县城的新区整洁气派、高楼林立,老城区却还是“涛声依旧”,相比十几年前没有变化。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得透彻:我国县城需要全方位“强身健体”,包括治理能力也需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对县城在城镇化里“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方向。

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的解读里,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共涉及四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等建设。

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提出,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

[责编:邓玉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