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1)

皮影记忆

敲锣打鼓,字正腔圆,一屏白布上,小人物翻江倒海栩栩如生,幕后,十几个师傅晃着脑袋,微闭双眼,“蹬蹬蹬蹬!”小鼓声响起,皮影开始了。台前,几个村的小伙子都聚到一起,台下坐不下了,就爬上房顶,上了年纪的老人拿着扇子运着风,摇头晃脑偶遇精彩之处,使劲点点头,唱戏人骤然一停,掌声响起,几十人大声叫好:妙妙妙!

上世纪80年代,和黑白电视比起来,皮影戏算是一场绝妙的露天电影,有色彩,有情节,这些是师傅打小就开始唱戏,唱功一流,哪个地方来了皮影戏,那会红火好几天。在诸多80后的记忆中,昏黄的灯光打在白布上,皮影在布上跳动,隐约可以看见老师傅的手在幕后摇摇摆摆,侧身一看,老师傅双臂挂着万条线,上下起伏像是水中浪,汗水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也丝毫不换个位置,将军驰骋沙场,悟空大闹天宫,手持的是牛皮,唱的是自己。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2)

此前20年,皮影刚刚流行的时候,百姓贫瘠无依,心中的苦楚也没处说,皮影里的故事大多都是民间疾苦,民间的手艺人不断改进,唱戏,做牛皮,雕刻,每一个部分都不是一天半个月可以做到的,皮影丰富了古代人们生活,成为了一种了不起的视觉享受。如今,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皮影已经不能走入生产生活,繁琐古朴的皮影,已经沉在了电影行业的最底层,皮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记忆,一部“老电影”。

皮影来源

皮影在古代被成为“影子戏”,在很久以前,皮影大多是用牛皮晒干做成,把兽皮剪成人物,在表演的时候,面前放一块白布,布后点上蜡烛,通过光源的照射,把人物的影子呈现出来,再加上手动的拉扯表演,简陋的“动画片”的“视频”就做好了。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3)

“音频”往往是皮影戏团队里的唱戏人,他们通常会操持着一口的方言,把皮影戏中的人物故事唱出来,同时还有专门的“乐队”,有鼓,有二胡,还有琵琶等,这种多种形式结合的呈现方式就是最初的皮影戏,在古代有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一方水土的文化气息,从地域上看,是中国的北方地区,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皮影流传最广,虽然作为最质朴的表演方式,可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喜爱。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4)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有皮影来源的记载是《汉书》,在2000年多前,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身染重病,驾鹤西去,作为疼爱妃子的皇帝,汉武帝日渐消沉。后来一日,一位大臣李绍翁在路上那个看到一孩子手中拿着一个玩偶,影子倒影在水中十分有趣,倘若把这种玩偶给予皇帝,岂不是美哉。

随后李绍翁把玩偶刻成李夫人的样子,加上颜料,在后面做上木棍和线条,最后拿一张白布交予汉武帝。汉武帝不解:这有何用?李绍翁一笑,点了一蜡烛,烛光把李夫人的影子照了出来,汉武帝龙颜大悦激动不已,这便是皮影最早的来源。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5)

在古代,各国交战频繁,皮影作为一种文化,也随处流传。从元代开始,皮影戏就被流传到海外,波斯、土耳其,得到了诸多外国人的喜爱,而在我国,从清朝开始,皮影戏在民间开始流行,直到清朝末年,随着点灯的传入,这种皮影戏更是进入鼎盛。据说在民间不管是什么节日,皮影戏都成为最抢眼的节目。每逢佳节,搭戏台,建场地,专门在庙会上准备皮影戏。

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开始更加流行,从1955年起,各地的皮影戏团队就开始去国外表演,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浓厚的兴趣。1982年,皮影大师汪天稳就被邀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设计皮影师,《孙悟空大闹天宫》这项作品至今还被收藏在该博物馆。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6)

皮影制作

作为古代文化的一员,皮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陕西人汪天稳在皮影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2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习皮影,那时候还是60年代,没有先进的技术,只有踏踏实实。汪天稳介绍,最古老的皮影,使用的是“推皮走刀法”大概的意思就是,把牛皮放在案板上,把刀刃架在上面,然后慢慢推动牛皮,刻出来自己想要的人物形象。

这种看似简单的手法其实技巧颇多,这需要手上有劲,还要脑子里有东西。在汪天稳几百个弟子中,可以制作皮影的没有几个,那这样的是技巧要怎么练习?汪天稳对皮影的痴迷和喜爱是当地人周所周知的,为了练习做皮影,他从小手上就挂着砖头,慢慢才达到了理想状态,被人成为“天下第一刀”。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7)

实质上,在后来的皮影制作中,单单的一张牛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皮影制作的需要,人们对各种兽皮的选择进行了创新,还要经过画图,雕刻,上色,熨平等八道工序,制作一套皮影要手工雕刻3000多刀,这在皮影史上是最繁琐最珍贵的过程。在皮影的制作中要先把兽皮洗干净用药水浸泡,涂上油压扁,然后像是雕刻家具一样,把薄薄的兽皮雕刻出来想要的样子。在古代,各种神话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等,都被形象地刻画出来。

人物的形成并不是连在一起的,毕竟兽皮不可能有较大的面积,这些人物往往是身体和头分开制作的,然后每一个人物都要用五根竹竿操纵,其中线条一不小心就会纠缠在一起。而在师傅教学中,徒弟大多都是在学习如何驾驭皮影,这就要练习手臂上的功夫。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8)

在很久以前,皮影是两个人甚至是一个人完成的,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来回用手驾驭皮影,嘴里还要唱着,脚底下还要打鼓,一场表演完累的不成样子。后来有了专门的团队,皮影也有了一席之地。

皮影没落

2003年汪天稳经历11个月,用牛皮制作出来了《清明上河图》,有23.58米长,但那时在那个时候,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普及,皮影已经在日渐消沉,汪天稳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留存血脉,他开始尝试如何把皮影运用在电影中,2011年外国电影《功夫熊猫2》上映,开头动画就是借用了中国的皮影形式。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9)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倍加关注,2008年,美国的一个留学生Annie被皮影深深吸引,专门来中国,行走各处学习皮影,她觉得皮影作为古老的“动画片”式表演形式,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这种文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埋没,她到处拜师学艺,希望成为了这个方面的专家。

像汪天稳这样存在于民间的皮影大师不在少数,在2011年之前,皮影作为一种艺术,在艺术圈里的名气很是响亮,还被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在陕西华县,皮影的销售也在日渐上升,在现代艺术家的眼里,皮影表演已经不再适合社会,而制作皮影这种高超的技艺不能丢。本着这样的初衷,汪天稳从一道道工序开始教徒弟怎么制作皮影,当时候汪天稳已经60多岁,他不希望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没有了血脉。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10)

可是无论多么努力,皮影在现实社会中日渐消沉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十年前汪天稳的徒弟还有近百个,现在几个都没有了。汪天稳70岁了,眼睁睁看着皮影艺术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沉了下去。用现在的话说:别人都去电影院看电影了,谁还去看皮影?如今在北方一些偏远地区,尽管有的地方还有皮影演出,可台上精彩绝伦,台下空无一人。

皮影传承

在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中,皮影戏的记忆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的进步,纵然皮影戏如何创新,都已经不能再迎合市场环境。那些曾经靠着皮影戏生活的老人,“团队”都已经解散,在他们的心中,皮影是文化,本应该传承下去,可新时代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儿孙们都不再喜爱皮影,传承便成了空谈。皮影人的后代也已经扎根城市,想必,那些先辈人一刀一刀用汗水刻制出来的皮影,已经成为了仓库里铺满灰尘的点点记忆。

关于皮影的文化遗产(40年前的手工动画皮影戏沉为夕阳)(11)

如今在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皮影会出现在街上,或者展览馆里,陈列在柜台上,供游客参观,一些外国游客看到了会拿起来比划比划:这个怎么玩?当文化成为了一种观赏品,历史也仅仅剩下了记忆。这对于每一个皮影人来说,是一种无言的遗憾。可不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皮影的价值永远存在,或许有一天,有人擦去灰尘重新表演皮影时,它依然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