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1)

慕长顺1宫玲2 畜牧师

(1哈尔滨市呼兰区家畜繁育技术指导站150500;2哈尔滨市呼兰区动物卫生防疫站150500)

母猪分娩过程是由许多激素相互作用来进行调节的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现代化的养猪系统中,母猪又要受到很多非自然因素的压力,例如早期断奶与缩短产期间隔,使母猪承受极大的繁殖负担,对分娩过程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为干预诱导分娩和分娩过程中的催产素管理,以及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

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2)

1 分娩的生理机制

分娩的生理过程十分复杂。分娩过程是由许多激素相互作用来进行调节的。在妊娠的最后阶段,激素如孕酮、黄体生成素、雌激素、皮质醇、催乳素、松弛素、前列腺素等就成为调节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所有这些激素,受给种内生物钟和信号系统的调节,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

在分娩过程中行为表达同样非常重要。母猪的激素促使其表现出筑巢行为,这标志着母猪分娩活动的开始。但环境也可对这种激素的模式产生间接而重要的影响。例如,限制性环境会影响母猪筑巢行为,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养猪系统中,母猪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压力。除了圈舍,营养和疾病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激素的释放而影响分娩的进行。

在妊娠早期,在胚胎植入以及黄体开始发育活动后,恒定的更高浓度的孕酮开始主导母猪维持妊娠。这可以保证妊娠的顺利进行,而在妊娠后的近2/3阶段,黄体酮的血液循环浓度仍然很高。在分娩开始前的24~48小时,孕酮浓度快速下降并对许多其他激素产生级联效应,而后其在妊娠期间保持相当稳定的浓度。而前列腺素开始达到最高浓度,催产素浓度有所增加并开始表现出高脉动活动。催乳素浓度逐渐升高,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且在快速上升达到巅峰后逐渐降低到基础水平。在产仔期间皮质醇浓度也达到峰值,上升到2~3倍基底浓度后再24~36h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

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3)

2 产程及其对母猪繁殖能力的影响

分娩时环境与母猪生理机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对母猪繁殖能力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程较长的母猪(>300min)具有较高的返情率。虽然这一发现可为母猪繁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现在还不能清晰地解释这一发现的原理。在半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家猪在产后91~126天开始缓慢而逐渐地断奶。而商业养猪场中饲养的家猪哺乳期就相对较短,通常在18~28天,并且断奶到发情之间的间隔平均只有5天。因为分娩和随后人工授精间的间隔与自然条件下相比要短得多,这就很可能对分娩生理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干扰断奶后母猪的发情。虽然子宫组织的恢复会在产后3周完成,但分娩到随后人工授精间的间隔还是相对较短。卵泡发育、催产素活性减退或催产素受体调节等生理机制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受到不良影响。然而,若想证实这一观点还需要对催产素和脂肪代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4)

3 人为干预诱导分娩和分娩过程中的催产素管理

前列腺素被广泛应用于诱导母猪分娩。若在早晨注射前列腺素,待产母猪预计在次日白天就会进行分娩。虽然前列腺素的使用很容易使母猪同步产仔,方便管理人员在白天进行管理,但是前列腺素的使用还是具有很多已知的风险。如仔猪还未足月就被诱导出生很容易导致出生的是未成熟的仔猪,这就对新生仔猪的饲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运用激素诱导母猪分娩可能使母猪的宫缩长时间中断,并且会导致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此外,诱导分娩还会增加母猪患如卵巢脱落滞后这类先天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应接受兽医给的建议:对动物特别是后备母猪应该超过其预产期后再进行诱导分娩。如果后备母猪的妊娠期超过117天,建议进行诱导分娩。

催产素可以刺激乳汁分泌和子宫收缩。只需每隔2~3h重复4~5次,每次使用5~10IU剂量的催产素就可以观察到上述两种现象的出现。两次注射间的时间间隔最少要30min。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5IU的剂量就足以引起产奶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较低剂量来降低重复注射引起的副作用。注射合成的催产素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排乳和子宫收缩。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是肌肉注射,但静脉注射的疗效似乎更好。虽然催产素有效且安全,但反复地使用催产素还是会对母猪造成伤害。事实上,催产素的重复使用可能会降低种群的生长性能,并且导致乳汁中体细胞的数量增加。使用催产素的一个缺点是它会引起胎盘血管收缩,使胎儿缺氧。因此,催产素不应该在常规条件下使用,而应该在推荐使用的条件下使用。兽医学上普遍认可的催产素的适应症为子宫原发性迟缓和PDS。

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5)

4 母猪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

分娩即使在猪身上也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疼痛甚至会降低母猪对仔猪的兴趣。在极端的情况下,疼痛甚至会引起母猪的攻击行为。分娩前,母猪的活动开始增加。分娩后,母猪侧卧可以被看做是母猪被动的行为。产后母猪可能会因为地板材料粗糙而引起皮肤损伤。此外,研究表明,在分娩时,非甾体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母猪躺卧时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泌乳早期的母猪,使其不会出现皮肤损伤。由于内毒素是造成PDS临床表现的主要成分,因此推荐使用可针对性减轻内毒素血症的药物来治疗PDS。事实上,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受影响母猪,这对母猪的健康是有好处的。通常的治疗程序是在分娩的当天进行一次处理,有时在分娩次日进行第二次处理。已经提出的药物包括:氟尼辛(2mg/kg)、托芬那酸(2~4mg/kg)和美洛昔康(0.4mg/kg)。因此,母猪分娩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其痛苦。根据我们了解,运用低剂量药物的现象比运用高剂量药物的现象更普遍。在泌乳前期,当母猪拒绝露出乳房为仔猪哺乳时,我们认为疼痛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潜在原因。

母猪产程长防治方法(母猪的分娩和人工干预措施)(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