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也称平民主义,源自19世纪下半叶的北美和东欧,在历史上经历过多种表现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民粹主义与网络天然地结合在一起而生成了网络民粹主义,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值得重点关注。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和扩散对我国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政治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造成了重要影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密切关注和正确认知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形态,深入分析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治理之道,对于消解大众网民的民粹情绪、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概述

2009年以来,国内学界有关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成果开始增多,涉及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但相对而言,学界对网络民粹主义核心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网络民粹思潮(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及治理)(1)

精英与普通大众的关系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核心关系问题。要更好地理解网络民粹主义,就需要从精英与普通大众关系的核心视角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专门从精英和大众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民粹主义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以网络民粹主义的核心关系问题为导向,从精英与大众的阶层关系视角,探讨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根源,提出治理网络民粹主义的关键在于实现精英与大众有效整合的对策建议。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表征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

目前,有关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认识还不够统一和明确。学者们既认同网络民粹主义与民粹主义在概念上的某种关联性,同时也重视网络语境的特殊性。网络思潮是现实的映照,具有表里的统一性。笔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外化为极端平民主义的网络话语和行动、内在地折射出阶层矛盾等社会问题的网络社会思潮。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特征

1.更彻底的平民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民粹主义者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其来源广泛、构成多样;网络参与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能够更自由和直接地表达意见;分布式的网络传播技术还保障了网民参与的平等性,使其既能接受信息和网络围观,又能参与各种网络议题的设定和意见表达,网络表达更为分散。

2.网络式话语斗争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责任约束弱等原因,网民得以对诸多热点事件作出戏谑性、调侃式、情绪化、偏激性的网络话语表达,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精英实施“扣帽子”“打棍子”“人肉搜索”等“暴政式”的话语斗争,表现出浓厚的批判性色彩。

3.世界互联性 网络本身具有无疆域性特点,在一些共同背景的诱发下,网络民粹主义很容易在不同国家民众间相互影响和扩散,从而迅速成为跨国性的政治现象。

4.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性 网络民粹主义不会只局限于网络空间的话语斗争,当条件成熟时,网络民粹主义者就会走入现实,进行街头示威游行等社会运动,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以达到满足现实诉求的目的。

(三)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一个复杂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形成。网络空间俨然成为一些网民表达不满情绪、反映利益诉求的狂欢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网络民粹主义迅速壮大。他们对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现象、少数精英堕落、民生问题等现实不满并进行批判,以“仇官、仇富和反智”的面目出现。近年来大量的网络热点事件大多属于此类。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

(一)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评析

网络上的多数网民属于大众阶层,少数为精英阶层。显然,集中体现大众网民情绪、态度或行动的网络民粹主义存在极大缺陷,表现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因自身立场的狭隘性而不利于社会和谐。其二,因网络话语的喧哗而危及社会共识的形成。其三,存在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民粹主义从事非法活动的风险。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性,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也是对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警示。当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主要以“仇官、仇富、反智”的二元对立形式存在,体现出大众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怨恨和抗争,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叠加下精英与大众阶层间的紧张关系。

(二)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生成的现实根源分析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固然有网络技术发展的推波助澜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的滞后性因素,但主要原因在于深刻的现实社会根源,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利益分配不公 目前,并不完善的利益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地调节社会的利益冲突,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趋于紧张化。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对目前利益分配不公的不满以及要求公正、共享的利益主张。

2.社会结构失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阶层流动出现减弱乃至固化的趋势。精英阶层自我壁垒化、寡头化和身份世袭化现象增多,精英对大众的排斥效应阻塞了大众阶层向上流入的通道。

3.阶层话语权不对等 由于政治发展的滞后性,话语权在我国不同阶层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精英阶层凭借其强势地位直接或间接地垄断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在现有的政治平台上展示自身的影响力,主导着政策走向。另一方面,大众话语权旁落。

4.社会心理冲突较为严重 不同的经济地位、政治权利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决定了阶层间会形成社会心理的差异和冲突。社会心理冲突构成了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

四、实现对精英和大众的有效整合

要治理和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关键在于实现对精英和大众的有效整合,消除阶层紧张和对立的因素,提高社会凝聚力,增进社会和谐。

(一)以利益的整合缩小两极分化 第一,加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秩序。第二,构建德法共治的利益约束机制。

(二)以话语的融合纠正阶层话语权的失衡 第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大众政治参与制度。第二,拓宽大众参与对话和利益表达的新渠道。首先,丰富和发展协商对话的形式。其次,善用网络参与的新渠道。

(三)以文化的粘合消弭社会裂痕、增进社会认同 通过构建精英与大众共同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可以消弭社会心理冲突和裂痕,增进社会认同,提升社会内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从而铲除网络民粹主义滋生的思想土壤。

(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阶层的糅合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情绪焦点在民生领域。第一,推进社会领域的重点改革,让大众更体面地生活。第二,构建开放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让大众拥有更多的希望感。

(五)以组织的聚合推进社会共治 第一,发挥政府对精英和大众整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应理清自身角色定位,规范行政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消除“网络暴政”现象。其一,要加强网络空间的立法和执法。其二,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得政府很有必要提前介入、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第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阶层整合。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中平/摘)

原标题:【文萃】郑振宇: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及治理——基于精英与大众的关系视角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作者:郑振宇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