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补了下春节假期“作业”,把大家口口称道的《你好,李焕英》看完了。
太震撼了!截止到2月27日,这部电影上映16天,总票房破47亿元,超过《流浪地球》,升入中国影史票房第三名。
即使面临“导演处女秀”、“春节档竞争激烈”等压力,《你好,李焕英》依然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逆袭”。
平心而论,单就影片内容来说,门主并不认为其超过了之前的同属情感催泪类型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但是,在“47亿”票房背后,除了我们所关注的“就地过年”期间,人们选择以观影为主消遣方式的“天时”因素外,还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关注?从《你好,李焕英》身上,关于IP营销,我们能看到哪些新启示?
IP营销的「泛IP化」在当下流行的内容形式中,一部电影、一句话、一个人、一个表情包等都能成为IP,它意指——能够仅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的内容或个体,是一种“潜在资产”。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所说的“IP营销”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营销玩法。比如大白兔和气味图书馆的跨界IP营销、苹果手机创始人乔布斯的个人IP打造、麦当劳品牌视觉的符号化IP.....
无论是IP与IP之间强强联合,还是品牌IP本身不断发力,品牌持续不间断地输出内容、情感、情怀,吸引并粘合用户、获得用户的长期流量成为IP营销中的关键。
回到电影《你好,李焕英》IP营销上来说,“47亿”票房除了和“天时”有关,其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多元开发能力、折射出的情感、以及“喜剧女神”贾玲的人设加持,都是票房一路上涨的重要原因。
1、IP原创内容的多元化开发能力《如何打造超级IP》一书中提出,IP营销应该至少遵循两个标准:
1、是否为有多元化开发能力的原创内容源;
2、对于特定人群,是否具备影响力。
IP原创内容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同时具备多元化的开发潜力,可以不断向外延伸出新的内容。
以电影《你好,李焕英》来说,其雏形来源于2015年贾玲创作的一部同名小品,是贾玲纪念“因意外去世的妈妈”而创作,取自真实故事。影片里“我能让你更高兴”台词也成为电影宣发期间“云路演”的主题。
在IP已有一定受众基础的情况下,贾玲和张小斐上春晚、和抖音等各大平台合作的新型宣发形式,都成为IP原创内容不断向外延伸的创新尝试,保证了品牌IP持续不竭的内容输出。
而当IP营销逐渐变得常态化后,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开始自建IP,俘获大众持续的注意力。
像百事可乐IP《把爱带回家》,自2012年推出,至今已到第10个年头;
阿迪达斯的每一年新春广告片,都能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效果;
还有火爆全球的Molly盲盒经济,以及它的多款IP联名周边.....
都让我们看到了IP原创内容的多元化开发能力和内容爆发力。
2、IP营销的情感价值
IP营销的商业价值源于情感价值。为什么人们从未亲身经历过电影里的剧情,却还是会跟随剧情或大笑、或落泪?为什么说“人生不能重来,于是有了电影”?
一个好的IP故事,储存了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它通过不同的场景细节、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和人们达成共鸣。在看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时候,给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里面的很多细节让我有了真实的代入感。像“胜利化工厂”、“汉口二厂汽水”、“破洞牛仔裤”、“瓷器杯子”等等,都是人们情感记忆的载体。
一个出色的IP自带情感连接属性,它能巧妙创建起品牌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产生共情效应。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情感是母女亲情,可口可乐的IP本质是“快乐”、老干妈的IP本质是“民族自豪感”......IP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其包含的情感价值之中。
3、人设加持,IP营销的人格化
IP营销中的“人”,既指真实的“人”,也指品牌的“拟人化”。像我们所熟知的故宫IP,就是将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故宫文物打造成了极具差异化人格魅力的“人”,才真正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走进大众。
品牌IP的人格化塑造,能够将人们对有趣好玩的新鲜事物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品牌IP身上。另外,不同人的“人设”也能为品牌IP加分不少。
比如《你好,李焕英》里贾玲的个人喜剧形象,她的人生经历和敢于自黑、高情商的个人魅力,都为电影宣发提供了充足的话题讨论度,贾玲自身的“可靠”也为电影票房起到了一定的背书作用。
END
《请回答1988》里说:“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透过电影,我们除了深切感受到电影给予人们对于亲情、生活的思考,也看到了好的优质IP内容是如何反哺品牌、实现商业变现的。品牌即IP,IP即品牌,在“万物皆可IP化”的新营销时代,把自己塑造成IP、并持续发展成一个整体的IP体系,也成为越来越多品牌在营销方向的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