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1)

今天是我讲相机入门的最后一课,之后我们将转入以拍摄和如何使用相机为主。今天我也要介绍最后一直未介绍的一种小尺寸传感器相机。

从充满私心的角度讲,我只喜欢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这算是哪门子相机呢?就是第一台35mm相机式样的相机。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2)

当然UR-LEICA只有2台,在博物馆里,我没资格用的,不过后来出的这个时代的徕卡,直到IIIG停产,都被称为巴纳克式相机。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3)

我虽然没有用过UR-LEICA,可是LEICA II IIIC还是接触过的。体验感非凡。我尤其喜欢它的尺寸。用过它,连徕卡M6都觉得太大。现今要找这样一台体积适中的相机,倒还是被我找到一种很接近的。它就是MICRO FOUR THIRD系统。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4)

微型4/3(Micro Four Thirds)系统规格(以下简称微型4/3(Micro Four Thirds)规格)是数码相机专用可换镜头系统——4/3(Four Thirds)系统的扩展规格。目前大体上只有松下和奥林巴斯两家公司参与。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5)

奥林巴斯E-P1首开M4/3系统的先河,也正是这部相机首开微单的先河!所以,可以说它是当今微单(无反相机)的老祖宗。

所谓微单也就是取消了单反机中的反光镜,让CMOS同时完成取景和成像2件事情。这样做,可以让机身的厚度缩小,同时让镜头的尺寸也略微缩小。微单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是要让CMOS同时完成取景(我们常说的LIVE VIEW实时取景)和成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说起来,要去半导体工业的书籍里引经论典了。这里略过。反正奥林巴斯打开了一个相机的新时代。

可惜的是首创者未必竞争得过后来者。至少目前奥林巴斯和松下在市场里的占有率不算高。为啥?很多人都觉得他们的像素很有限、暗光拍摄也不够好。原因很简单,由M4/3这个标准规定的CMOS尺寸定下了。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6)

上图一台典型的M4/3相机,它的传感器尺寸相对其他规格可更换镜头相机是比较小的。

我们可以在上上图中看到,M4/3的传感器是可换镜头微单中最小的(宾得Q和尼康1系列之类玩赏型的机器我不考虑在内)。所以目前M4/3相机的总像素只在1600万到2000万这个级别。同样由于单个像素尺寸比较小,信噪比受到目前技术的制约,在高感光度拍摄的时候容易形成噪声。

与介绍其他规格的相机相比,我上来先罗列了一大堆缺点。没办法,任何系统都是有得有失!请您各取所需!接下来我来说说它的优点!

头一条,它比较小。无论松下还是奥林巴斯都比较小。我说的不是机身轻,而是全套镜头配下来,加上机身的总体积比较小。说实话,这个规格的机器的尺寸并不算十分小(尤其是高级相机),仅仅和徕卡IIIC这样的古典巴纳克型相机相近。由于不算太小,所以还算很容易握持。这就是体积适合带来的好处。

第二条,它比较轻。我说的也不是机身轻,而是全套镜头和机身都轻,加在一起总重量相比其他系统轻很多。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7)

第三条,它相对比较便宜。我不是说机身便宜。像上图这台最新的PEN-F,刚推出来,报价预计1万,不便宜。但是绝大部分这个规格的相机都很便宜。我是说它的镜头全套配下来很便宜。尤其是专业级的高级镜头。

第四条,它的高级镜头能提供比较高的分辨率。比如奥林巴斯的75mm F1.8官方的MTF使用60线对/mm作为指标。不过这点不要过分迷信,由于M4/3不得不使用比较短的焦距,因此实际上它也需要使用更高的分辨率才能达到和大尺寸传感器相机同样的效果。因此这点优势并不真的体现得很好。

上面4条我均是针对这个系统说的,不是针对某台相机说的。同样,这4点好处全部是因为传感器的尺寸比较小带来的。有些人不愿意去深入去学一下,因此老用外行的眼光来看内行的问题。要知道,设计相机所用到的知识和摄影所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是不重叠的。因此很多资深的摄影人士不太同意我的说法。为了让初学者不感到迷惑,我再用我的双面知识来一条一条解释一下。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8)

1. 镜头的最终体积由像场尺寸(传感器的尺寸)、先天结构(你要设计成广角,还是标准,还是长焦,多大相对孔径)2大要素决定。要是后一个要素定了,那就有像场来决定。比如,我们设计一个35mm全幅传感器相机用的50mm标准镜头,从一开始数据库调出来的资料,可能它的原始光学结构可能只有1mm焦距,不过孔径、视角、像质都是OK的。那就用软件把原始结构缩放到50mm,然后再优化;同理要设计一个M4/3的标准镜头,那么只需要缩放25mm就可以了,就把它缩放到25mm;等你做完了,会发现全幅机用的镜头尺寸比M4/3用的大了一倍。但是光学结构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只是第一步。等你完成了设计,你还要请机械工程师来帮你做结构。等做完了,发现,原来加上镜头外筒的尺寸差不多是最大镜片直径的1.5倍到2倍。

这样一个不要紧,等你买完几个镜头后,会发现它们都非常巨大。

2. 同上理,全幅机的镜头都会很重。它们的重量几乎要是M4/3同视角镜头的2-3倍,甚至3-4倍。系统性放大的结果。

3. 由于还是同上理,镜头尺寸小了、用料少了,当然便宜。市场上去逛一圈就会明白我所言非虚。

4.这个问题最难一次解释清楚。其实还是像场尺寸决定论。镜头们天生的一种性能。第一条已经说了,镜头一般都是由原始结构放大而来,而像差也是同步缩放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适应1/2.3英寸CMOS像场的镜头分辨率达到120线对/mm,您不要觉得奇怪,非常平常。而对于35mm全幅机的镜头,挑战40线对/mm就会很吃力。

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实际使用下来的结果吧!一个EOS5D加一个变焦镜头的体积,用这个一个小号的摄影包,我一般要装入一台M4/3机身,一只7-14mm超广角变焦、一只75mm定焦、一只20mm标准镜头。就是这样不占地方。份量上呢?差不多1000克出头一点,佳能EOS5D 加24-105L变焦镜头要达到1500克。两者您选哪一个呢? 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我一般会选M4/3。因为我认为摄影的多变性由镜头视角的多样性决定。如果少了一些镜头,就好像设计镜头的时候加了很多约束,不自由了。

接下来讨论一下我对于像质的认识。M4/3的像素总数一般只有1600万,一般能放到多大呢?这取决于打印机的分辨率。我把以前在QQ空间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节选一部分出来。

目前典型的相机传感器

面阵尺寸

面阵像素

输出类型

输出分辨率 DPI

1对1映射下,对应的输出尺寸(长边,英寸)

索尼A7R微单的传感器

(尼康D800E和这个传感器的尺寸和分辨率一样)

35.9mm*24mm

7360*4912

电脑屏幕(以苹果27寸LED DISPLAY计算)

109

67.52

高网线印刷(250线)

500(折合计算的)

14.72

激光照片打印

600

12.2(约14寸照片)

喷墨照片打印

600

12.2

佳能EOS5Diii的传感器

36mm * 24mm

5760 * 3840

电脑屏幕

109

52.84

高网线印刷

500

11.52

激光照片打印

600

9.6(约10寸照片)

喷墨照片打印

600

9.6

富士 XE2的APS-C传感器

23.6*15.6mm

4896×3264

电脑屏幕

109

44.9

高网线印刷

500

9.79

激光照片打印

600

8.16(约8寸照片)

喷墨照片打印

600

8.16

奥林巴斯E-M5的M4/3传感器

17.3*13mm

4608*3456

电脑屏幕

109

44.73

高网线印刷

500

9.2

激光照片打印

600

7.68(约8寸照片)

喷墨照片打印

600

7.68

我这里把指标定高了,一般的富士激光照片冲印机标称600DPI的精度,在实际使用中一般只需使用300DPI的精度。也就是说M4/3的机器可以轻松输出16寸的大幅照片。而全幅传感器的相机可以轻松输出20寸的照片。差距并非很大(仅仅对角线差4英寸而已)。而实际应用中,输出16寸照片的机会能有几次呢?

去年我们师兄弟办的联合影展都输出24寸以上的照片,我提供了M4/3拍摄的原稿,结果打印出来图片精度和其他全画幅机器拍的没有任何区别。我知道他们可能是调低了DPI帮我打印的。

您看着上面的图表可能会晕。

为什么在大学阶段学摄影需要从大二开始一直开设一门叫照相机的课程呢?您会发现摄影不简单,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辐射出去,将这个话题进一步展开的话,还会引出摄影的一个分支话题,后期输出。

后期输出时过高的像素可能还是有害的?假设您的照片长边是10000像素,如果打印机最高分辨率是600DPI,投射到16英寸长边的相纸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输出到5英寸边长的相纸上会如何?相纸上沿着这条边只能打出3000个墨点,您相机里多出来的7000个像素怎么办?需要进行缩图处理!不是JPEG这样的有损压缩,而是真的缩图(就是扔掉这多出来的7000个像素)。即使你用比较好的三次卷积算法,缩图超过一定比例时还是有很大损失

举个您可能会发现的例子,就像有时您在手机上看缩略图会看到一张完全失真的索引图,这就是缩图失真的问题。如果缩图控制在一定比例内,缩图算法有降噪功效,反而可能是有益的,但是会降低部分像质和反差。

所以相机的问题和后期制作的问题密切相关。对于照相机,您不仅要系统地学,而写还要在今后找一切机会自学。

我把话题收回来,继续解释M4/3的老问题,噪声。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9)

我在第一课里展示的照片看着不错,但是把它非常清晰地放大到100%。我展示一下画面里感觉到微微脏脏的东西。那就是M4/3相机的噪声。还好,ISO1600的时候其实不算严重,至少比我以前用富士1600反转片的噪声不知道要提升了百分之几百。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10)

没办法,受目前技术的限制,M4/3有些噪声,尤其是采用高ISO拍摄的时候。不过我相信技术在进步,克服噪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长远看这不会是一个问题。

最后我还要泼一盆冷水。如果您要准备今后要拿着M4/3相机去干商业摄影,不是不可以,但是可靠性方面它可能不如佳能EOS单反那么高。我们工业区请的老师来给我拍微电影,用的就是M4/3的机器,而且人家拍的非常出色。我不如人家。但是M4/3毕竟更适合学习和自娱自乐,不适合干商业摄影这样高负荷的工作。

还有一点,就是奥林巴斯的维修站和销售商都远远不及佳能分布得多,因此可能不太好买到。松下就更不提了,他们看似很不重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也许是考虑到其他厂商已经占满了阵地,他们不好进入。反正松下的机器不仅价格比日本高,而且更不容易买到。

品质上,无论松下还是奥林巴斯应该都是不错的,维持了日本产品的一贯风格。

总结一下,对于M4/3,是一个需要接受、包容它缺点的系统,反过来它也能带给你很多摄影的乐趣。初学者是否适合需要斟酌。但是老人学摄影还是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系统的好处,毕竟轻巧啊!

关于M4/3的困惑:

1. 有人说M4/3的镜头焦点外虚化不如全画幅的?

是真实,而非事实。事实是:这是因为为了获得相同的视角,M4/3不得不使用焦距较短的物镜。例如标准镜头,同样是对角线46度视角,全幅传感器的相机是50mm焦距,M4/3是25mm焦距。景深的计算只与焦距、拍摄距离、光圈(相对孔径)这三个因素有关。当后两者恒定时,焦距长短就会决定景深的深浅。50mm获得的景深当然浅一些。这里请先抛掉等效焦距的概念。事实是没有等效焦距,只有等效视角。等效焦距是用来描述等效视角的产物。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11)

M43相机的BOKEN一样可以很美,不是吗?至少我用EM5轻轻松松做得到,我相信您也一样。

当M4/3相机换上50mm焦距镜头时,景深与全幅机使用50mm镜头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视角变窄了一半。有的朋友使用转接环将35mm全幅相机的镜头转接到M4/3相机上用,这时候无论等效焦距如何换算,景深计算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其实,我们知道景深是由三个要素决定的。那就好,完全可以使用其他两个因素来弥补景深不够浅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介绍景深的时候讲。

2. 有人说M4/3的视角不够广,镜头视角变窄了?

这个问题是由老相机的用户引起的。M4/3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它自身配套有覆盖对角线视角114度到8度以下的全部视角的镜头群。 您应该重新买。有些人是有老的35mm全幅胶片机的镜头,想通过转接环转接过去用,那么转上去视角统统变窄一半。请不要跟着他们的思维走。绝大部分老式镜头的分辨率绝对跟不上M4/3的要求。

80年代日本柯尼卡相机(现在还有奥斯卡.巴纳克式的相机吗)(12)

松下7-14mm。大致可以覆盖114度视角。

不要以为老式镜头很贵,他们的分辨率就会很高。以哈苏500相机配套的蔡司镜头来讲,当年各个都需要几万元,但是它的分辨率只适合120胶片相机用,不仅转到全幅机上都不行,转到哈苏自身的120数码相机上也不行,何况转到对分辨率分辨率要求更高的M4/3相机上?

3. 松下和奥林巴斯同为M4/3系统,镜头、配件的互换性好吗?

配件是肯定不能互换的。镜头和机身可以互换。我自己的奥林巴斯机身就配了好几个松下镜头,用的都很好。但是有一点要提醒一下。松下的镜头大部分自身带有防抖技术,而机身一般是没有防抖功能的;而奥林巴斯的机身具有防抖技术,而镜头是没有防抖功能的。如果将具有防抖功能的松下镜头安装到奥林巴斯的机身上,如果开启了镜头防抖设置,那么两个防抖系统同时工作,会产生不匹配;可以把镜头上的防抖功能关闭,就恢复完好了。反之,奥林巴斯的镜头装在松下机身上就没有问题。

最近松下新推出的GX8具有镜头和机身的双重防抖功能,机身和镜头的防抖功能都可以同时打开,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防止抖动的能力。奥林巴斯将来是否会兼容防抖技术的镜头,还不清楚。如果技术上有进展,我会回来更新这个章节的内容。

91paizhao

免费学摄影就到91拍照,现已上线测试!欢迎体验!

佳强连,91拍照下属公众号

徕卡范,齐晓东老师主持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