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抓手促广州建设制造业强市(锚定高质量奋力开新局)(1)

突出制造业当家,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在投资增长、招商引资、空间拓展、民营经济上“加力加强”;做好“重大平台、创新梯队、成果转化”三大文章,打好“培、转、招”三张牌……

大岭山被称为东莞的“九边之地”。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东莞迈向未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大岭山有哪些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近日,东莞日报记者专访了大岭山镇党委书记张拔海。

张拔海表示,大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增强“产业链”招商思维,加快推动“工改工”项目,主动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科创资源,聚焦提升末端执行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加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

六个抓手促广州建设制造业强市(锚定高质量奋力开新局)(2)

■大岭山镇党委书记张拔海

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记者:请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谈谈大岭山接下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张拔海:我镇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突出制造业当家,聚焦高质量发展,团结奋斗推进大岭山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动“产”业跃升。突出制造业当家,围绕“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提升“城”镇能级。推进深度城市化,围绕“城市内涵 基层治理”,深化“智慧大岭山”建设,把大岭山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城镇。三是打造“岭邑爱才”。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聚才引才 民生福祉”,加快推进人的现代化,营造“岭邑爱才”的良好氛围。聚焦“民生五个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促进“文”化兴旺。做强特色文化,围绕“影响力 吸引力”,加快打造现代化文化强镇。坚持走好“一红二源三香”文化路径,广泛宣传“岭邑爱才”行动,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环境,提升大岭山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五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党建引领加强末端执行力建设,营造“跑马勇争先、执行论英雄”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为加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抓好4个“加力加强”

记者: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委对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初步方向和目标,也作出了工作部署。请问大岭山制定了怎样的目标计划?抓好今年的经济工作的重点突破方向在哪?

张拔海:2023年大岭山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与市同步,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接下来,我们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好4个“加力加强”。

一是在投资增长上加力加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加强对19个重大项目的服务力度,大抓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深入实施“工业提容”行动,主动支持服务好企业的增资扩产和技改投资,努力推动工业投资趋稳向好。

二是在招商选资上加力加强。增强“产业链”招商思维,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大型项目、总部项目、终端项目,加快推动工业向产业链高端和终端发展。加快设立大岭山镇产业基金,推动“以投代引”资本招商新模式落地。

三是在空间拓展上加力加强。探索实行“政府 镇属企业 村(社区) 金融机构”合资收储模式,大力推进连片用地收储,加快推动“工改工”项目。

四是在民营经济上加力加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牢牢把握“电动两轮车重点发展区域”和“家具产业集群核心区发展”新机遇,大力支持电动车龙头企业发展,深入实施“1 10 100”家具产业集群梯队培育计划,推动大岭山电动车产业和家具产业向集聚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六个抓手促广州建设制造业强市(锚定高质量奋力开新局)(3)

■大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图为近日封顶的东莞大族科技城项目效果图

做好三大文章,打好“培转招”三张牌

记者:要实现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唯有迅速动起来、干起来。请问大岭山如何坚持“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措施?

张拔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好“重大平台、创新梯队、成果转化”三大文章。一是主动对接重大平台。深入配合松山湖科学城、大湾区大学建设,主动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科创资源,整合更多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赋能大岭山产业发展。二是培育扶强创新梯队。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百强企业”梯队培育,加强人才、金融、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加快培育更多瞪羚、创新百强企业。三是全力保障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到研发成果转化中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营造“尊重成果、保护成果”的良好氛围。

在先进制造方面,创造性打好“培、转、招”三张牌。一是增强“挖潜力”培育思维。加快培育4家百亿元产值、多家50亿元产值企业,以及不少于4家总部在大岭山的国内上市企业。二是增强“优产能”转型思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成立镇电商协会;深入推动产业链条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三是增强“产业链”招商思维。多立新柱,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大型项目、总部项目、终端项目。围绕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引育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

多立新柱,以投代引

记者:今年是招商大年,大岭山如何按照市委要求,学习先进城市经验,激发招商热潮,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什么实招和打算?

张拔海:坚持“多立新柱、集群发展、绿色产业、以投代引”。一是想方设法多立新柱。瞄准高端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大型项目、总部项目、终端项目,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加快推动工业向产业链高端和终端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拓斯达、德普特、伟创力、大族四大支柱,招引一批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促进产业链多元化、绿色化。

四是开创招商引资新模式。加快设立大岭山镇产业基金,推动“以投代引”资本招商新模式落地。

文/记者‬ 吴金华

图/记者‬ 郑志波、‬大岭山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