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2)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3)

文|亓钦

编辑|亓钦


杨成武将军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被新中国首次授衔为上将的将军之一,杨成武将军在抗战中创造的种种传奇一直在坊间流传,成为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4)

而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段经历,便藏在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长沙》中那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中。

是的,杨成武将军曾经参与了改变中国革命命脉的“飞夺泸定桥”行动,并在那场战役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动过去几十年后,已经成为了将军的杨成武先生再一次来到了泸定桥旁。

在桥旁,他发出了幽幽长叹:“我的战友们啊,如今怎么唯独剩下我一个人了,你们现在究竟在哪里啊?”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5)

受邀前往泸定桥

1986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在这一年,已经是72岁高龄的杨成武将军受邀来到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泸定桥。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6)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一座建造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的,拥有百年历史的古桥。

泸定桥横贯大渡河,曾经是为了解决藏汉两族之间货物无法快速运送到对岸,导致许多鲜活食品发生腐烂,造成严重损失这一问题而建造的。

而泸定桥不仅是汉区和藏区互通有无的桥梁,更是一座解决运兵梗阻、便于清朝军队解决土司叛乱的战争之桥。

虽然这座桥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建造工艺和人力,泸定桥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坚固稳定、由石条和糯米所搭建。

正相反,这座桥只是由铁索和木板所搭建,悬挂在奔腾的大渡河上,显尽了它的奇和险。而正是在这样一条简陋到几乎不能被称为桥的铁索桥上,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7)

不知道当日重回泸定桥的杨成武将军心中会作何感想,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是否会在心中默默地呼唤战友的名字。毕竟,那是一群陪伴他从尸山血海中冲杀的英雄。

1986年的泸定桥已经被党和政府重新修缮过多次,再不复当年的摇摇欲坠,但桥下的大渡河依然奔腾咆哮着,将站立桥边的人们的思绪带去了极遥远的1935年。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8)

改变革命命脉的壮举

在1935年的春末正在长征的战士们看到的景色,并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万物欣欣向荣,而是无数飞来的子弹、横飞断裂的血肉肢体以及漫漫烟尘。

1935年,正处在长征路上的危急关头,亦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9)

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长征路上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是面对军事实力远超我们党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各地军阀的联合围剿,仍然逐渐被逼入了困境。

1935年5月,在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终于突破了重重封锁,巧渡金沙江,从数倍于己的敌军丛中杀了出来。

此时的红军已经因为连日的奔波和战斗而筋疲力尽,但是身后国民党将领薛岳率领的军队仍然穷追不舍。

而真正让中央红军陷入绝境的,并非叫嚣狂傲的国民党反动派,而是四川省多河、崎岖的地形。

四川自古以来便以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著称。唐朝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便以奇异瑰丽的手法描述了蜀地崎岖的地形。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0)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并不只是在形容蜀地道路的狭窄、崎岖,更是在形容蜀地整体地貌的复杂。

便如1935年,横亘在中央红军诸位战士面前的奔腾、咆哮的长河——大渡河,便是四川诸多河流中的一条。

此时的大渡河并不能让红军战士在心中升起一丝赞叹,相反,这只让红军战士们的脸色更为难看。原因无他,这条大河阻断了红军战士的退路。

此时的红军战士才真正地认识到了“背水一战”的含义。此时红军的局面,正是前有长河拦路,后有追兵赶到,正是生死存亡之际。

面对这般绝境,红军战士并没有放弃抵抗。相反,困境激发了他们血脉里骄傲、坚韧的一面。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1)

在经过大胆地策划和缜密地分析之后,红一团的17名英雄顶住巨大的压力,冒着巨大的风险,强渡大渡河,趁堵在大渡河对岸的四川诸军阀不备,夺下了河对岸的安顺场,作为接应红军大部队的据点。

可是对于红军来说,危机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为红军的手中此时只有三只渡船,每只渡船一次只能渡过18人。

而等待渡河的红军战士足有三万之众,若再没有其他的渡河路径,三万人恐怕只有一小部分能够逃出生天。而大部队必将被一网打尽。

面对此时的困境,诸位领导人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并不是在害怕以身许国,而是害怕革命的火种最终断绝在了自己的手中。

但是,古语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应验在了红军的身上。经过了对地形仔细地分析,毛主席和朱德元帅发现,在距离安顺场320里的上游,有一座名为“泸定桥”的铁索桥。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2)

此桥修建于清朝,虽经过了百余年的风吹日晒,但是此时除了此处可以勉强渡桥,给三万将士一线生机以外,已经别无选择了。因此,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立刻做出了决策。

1935年5月27日,红四团的战士从浅眠中被叫醒,被告知他们将要去执行一个关乎全军命运、革命命脉、国家未来的重大任务。

那便是,不惜一切代价,夺下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前路。

得到命令的红四团不敢耽搁,即刻启程,奔赴泸定桥。这次行动的凶险,从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给红四团长杨成武、王开湘下达的命令中便可以窥得。

“黄杨(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3天内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取鸭溪一天跑160里的纪录。”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3)

杨成武

由此可见,杨成武和他的红四团究竟背负了多么大的责任和危险。

而且,大渡河到泸定桥的320里中,并非全部都是宽敞的大路,而大多是蜀地崎岖的山路、甚至是陡峭的危崖。

在这样难于上青天的崎岖小路中一天奔袭320公里,实是古今中外之罕见壮举。更何况,山上气温远远要低于山下。

此时虽然是五月春末,但是山腰处仍然处处积雪,几乎难以行人,加上山路的崎岖、身上装备的负重以及红四团的战士们对地形的不了解,一天奔袭320里便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就这样一个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硬生生地叫红四团的战士们做到了。他们踏碎了千层积雪、穿越致命的黑夜,紧握着冻手的钢枪,终于来到了泸定桥的西岸。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4)

当战士们抵达时,东岸的国民党守军怎么也想不到是怎样的一群铁人,竟然能穿越这样恶劣的气候,抵达他们面前。

很快,红四团的战士们占领了西岸的所有阵地,与东岸的守军形成了对峙之势。可是当看到被云雾裹挟的泸定桥时,便如杨成武这般勇武善战之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不只是因为泸定桥的险,更是因为桥上原本铺设的木板一块也不剩,竟然全部被国民党的守军给拆除了!看着横贯东西两岸的几根光秃秃的铁链,杨成武的心几乎凉了半截。

但是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动摇他和战士们打通这条生命线的决心。来不及休整,红四团便在西岸的一所天主教堂里开始了作战安排会议。

当进行了仔细地研究之后,杨成武发现,其实形势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严峻。首先,西岸的地势要比东岸高,所以更容易进行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5)

其次,东岸守军隶属于刘文辉的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简陋,大多只不过是用自制的土枪,比红四军团的装备要低劣得多。以上两点,让红四团的战士对这次的任务更加有信心完成了。

作战会议很快就接近了尾声,可是在最后突击队的人选问题上,众人产生了分歧。在会议上,杨成武问及究竟哪个连愿意担任起突击队这一最为危险、几乎有去无回的职位。

本以为大家都会沉默,却不想每个战士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声音前所未有地激昂了起来。

“我去!”

“不,还是我去!”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6)

将士们邀战的声音此起彼伏,令杨成武的眼眶开始发热。他知道,有可能今日一别,便再也无缘与面前的诸位战士再会。

这时,二连连长廖大珠站了出来,大声说:“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

话音未落,三连连长王友才也站了出来,抢着说:“我们三连哪一次战斗都没落下,这次我们保证把桥拿下来。这次不让我们当突击队,我这个连长没法向战士们交待……”

原本危险的任务,却让诸位战士变得像是表彰大会!终于,杨成武结束了这场小小的辩论。

“同志们,静一静,大家都想去,踊跃争当突击队是好的,但桥只有一座,突击队只需要一个,我看民主集中,最后让团长说说如何?”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7)

担任团长的王开湘决定,让二连作为此次的突击队。就这样,红四团结束了作战会议,准备下午的进攻。

下午四点,红四团二连的战士们开始了向东岸的冲锋。22名勇士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冲向了对岸。

此时,其他连队也纷纷按照安排开始了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三连当作第一梯队,负责跟在二连后铺设木板,而其他战士则伺机过桥入城。

在地动山摇的冲锋号中,二连战士开始迅速地攀爬过桥。而身后红四团200挺机关枪也一齐吐出怒火,压制了敌人那几杆破枪的反击。

二连战士在身后枪炮的压制之下距离敌军越来越近,而看着红四团的战士靠近,刘文辉的守军也开始慌乱了起来。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8)

不知道谁想出了一招毒计,看着战士离自己越来越近,刘文辉的守军将油倒在了铁索桥上,然后一把火点燃了铁索!

本来胜券在握的红四团战士们看着前方的熊熊烈火,一时也有些失神。

在这紧要关头,杨成武、王开湘挥舞着枪支发出了怒吼:“同志们冲啊,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啊!冲啊!”

这些话如同再次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二连的战士们猛地扎进了火海!这一举动彻底击碎了守军的信心。他们慌张地向后退去,终于溃不成军。

眼看着二连的勇士们已经在对岸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红四团西岸的战士们也踩着刚刚铺好的木板涌了过去,和守军战成一团,冲进了城。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19)

就这样,在红四团战士们的牺牲之下,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挽救了党,也挽救了革命。可是,突击队的22名战士,却有些杳无音信。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20)

战士们的现状

在当时惨烈的战斗中,有四名战士当场以身许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剩下的18名战士,也天各一方,有些不知去向。

剩下的战士中,刘梓华同志在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后,于1951年因为恶性肿瘤于北京逝世。

刘金山同志完成了长征。一生淡泊名利的他拒绝了各种名誉、授衔,最终在苏州去世,享年91岁。

杨受成 卢沟桥(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21)

李有林同志在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多个部门、多所高校和研究所任职过,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其余的战士们,经过了社会、政府、人民积极地寻找、调查,如今已经有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王海云、赵长发、刘梓华、杨田铭、云贵川,以及当时牺牲的4位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和李富仁等几位同志被从茫茫人海中找出,享受到了他们理应享受的荣光。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各位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飞夺泸定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