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东(東)”字,日在木中,“杲”字,日在木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杳”字,日在木下。这些都是相对的时间概念。如果还学习好,请大家再好好复习前面的内容。

“杳”字,从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上面是一个“木”字,下面是一个“日”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字信息,二者结合起来会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记载: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杳,从日、木,冥也。这是从杳文字的构型上来说的。杳字是一个由“木”字和“日”字组成的会意字。“木”表示树木,“日”表示太阳。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日在木下也。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产生了很多的成语,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也知道太阳下山不是突然一下子就落下去的,中间经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

杳,从日在木下。就像太阳落在树木之下。天马上要变黑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们知道树木的低端是树根。古代用“本”这个指事字来描述树木的根部。那么树木又是生在在地球表面的植被。太阳在树木之下,说明,太阳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夜幕马上降临。

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汉字教学杳字的结构与意义(1)

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古代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日出东方对应日落西山,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这是白天的时间。古人根据一些自然现象,创造出了相对性的文字来记录时间。“旦”字,从日在地平线以上。“杲”字,从日在木上。“杳”字,从日在木下。而天黑之前是黄昏,我们在下期讨论。

从太阳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再升起来之时,属于黑夜的时间。白天天空中有太阳照耀,天空显得特别明亮。夜晚,天上有星星,还是那么黑,于是古人用火把照亮。于是创造了炤字。大家觉得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别的智慧?

日杳杳而西匿。日落西山,隐藏而不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东隅就是东边的角落,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与日出东方一样道理。这个时候太阳初升,所以又有开始、起初之意。桑榆是指桑树和榆树,与东隅是相对的概念。泛指西边的树木,此时太阳落山,为黄昏。

结合一起来理解,刚开始会有所失去,但是呢,到结束的时候呢有有所收获。

在某处有所失去,在别的地方终有所收获。目光要长远,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

亲爱的小伙伴们,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要结束了。更多精彩,敬请关注:褚良文创。我在这里等你哦!

,